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最闪亮、最有魅力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昨天,市政府召开《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发布会,明确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重在展现标识度,“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既要抓好“码头”建设,又要抓好“源头”建设。 “源头”重在原创力,为此,上海将花更大力气抓文化“源头”建设,聚焦三方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源头、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源头。一直以来,很多人习惯称上海为“文化大码头”。这种助力世界优秀文化在上海生根开花的“码头”,对“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唯有胸怀“海纳百川”的精神,巧借“他山之石”,发挥好“码头”集聚效应,才能帮助上海打造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市场,帮助上海建成优秀文化的“基地”和“大本营”。 围绕文化“码头”建设,上海将集聚文化人才、龙头企业、文化创意,更加凸显制度创新,更加彰显开放姿态,更加展现合作精神。事实上,上海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比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书展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节展活动,展现了上海的开放程度和发展活力。 上海市文广局局长于秀芬:围绕着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这么一个目标,开展一系列合作。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提升上海书展的品质,打响上海书展的品牌,要大大推动全国的新书、好书在上海书展首发。 三年行动计划将“码头”和“源头”建设贯彻始终,提出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品牌任务,以及12项专项行动、46项具体抓手和150项重点项目,最终实现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展现标识度。 记者章海燕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