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达成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少云中学教师执教生命科学区级教学研讨课《伴性遗传》
2018-5-21 0:00:00发布83次查看
5月17日上午,来自上海市杨浦区的约50位生命科学学科教师以及杨浦区教研员李竹青、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沈桂弟莅临少云中学,观摩指导由姜丽老师执教的区级教学研讨课《伴性遗传》。
本次授课的主题为“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小组合作探究”展开,通过对教材内容精选、组织和重现,以问题驱动为原则,启发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行提升,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基本理念。
姜老师善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从鼓励学生回答到小组探究活动的设计、从学生思维过程的呈现启发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始终充当着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落实了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强化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姜老师就“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对教学内容以“小明红绿色盲家族”故事案例的形式进行组织,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在学习体验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姜老师利用学习小白板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的进行交流讨论,充分发挥组长“小老师”的作用,带动全组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学生学习参与度高。在本节课中,姜老师抓住生命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男生女的奥秘”、理解国家“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意义。
课后开展了针对本节课的评课议课活动,各位老师在对姜老师的教学活动作出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建议,最后区教研员李竹青、生物特级教师沈桂第两位专家进行了点评。
教研员李竹青老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启发性和教材创造性处理的可行性作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就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师自身发展和教研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她认为学科学是一个“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这是一个朴素但不容易达成的目标。姜老师在这节课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交大附中生物特级教师、区名师工作室导师沈桂弟老师认为姜老师通过设计预习作业,能够及早发现学生的学习误区,以作业反馈的形式帮助学生针对性的纠错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小白板”的形式把学生讨论的过程展示出来,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课堂学习误区,予以纠正。一个“及早”,一个“及时”,基于学生实际学情,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杨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