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松江历史,传承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个广播迷,那你有耳福啦~因为,从2017年6月15日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新闻广播,频率fm93.4、am990将每天播送《上海之根 文明松江》专栏,讲述松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今天,我们来听听第四十二期节目——《松江缂丝》吧。
【《国家宝藏》实况:今天您守护的这件文物,名字叫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首先它是以经线来做个地子,色彩是用纬线一点点织出来……】
前不久,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展出了上海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其中一件就是松江缂丝《莲塘乳鸭图》。这幅作品画面极为精细,用蚕丝织成,图中鸭子的羽毛、荷花、叶子都饱含光泽、栩栩如生。令世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幅作品的作者从未露面。
【《国家宝藏》实况:当时,江东丝织重镇松江出现了一位神秘的画家,除了一款朱刚印外,无人知晓其真身。朱刚,字克柔,其实她是江南大丝商庞家儿媳。空有男儿志,却为女儿身。】
缂丝在宋代已经极富盛名,有 “北有定州,南有松江”之称。由于其巧夺天工的艺术价值,缂丝一直是历代皇帝的御用织物,民间留存极少。
【松江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钱明光: 一个是缂丝画,另外一个是皇帝的龙袍。工艺繁复、成本昂贵,所以在民间不流传。缂丝的一个特点是“通经断纬”,“经”是素色的生丝,由上通到下。纬线是彩色的,短的,它是根据图案的情况回丝的。】
缂丝是江南纺织史上的极品,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至今保存完好的作品极为稀少。除了位于上海博物馆的《莲塘乳鸭图》之外,朱克柔的其它作品还保存在故宫和沈阳博物馆里。
延伸阅读
曾有“衣被天下”之誉的松江可不止有朱克柔的缂丝,还有松江布。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松江布“衣被天下”的长度可绕地球近25圈。
南宋末年,黄道婆出生于松江府乌泥泾镇。关于她的生活细节,鲜有详细记载,但她革新和传授棉纺织技术和工具,使得松江一带人民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衣被天下”铺出了一条飘洋过海、连通世界、波澜万丈的浩瀚大路。
这条路有多长?以清咸丰年间全国远距离销售棉布4500万匹、其中三分之二产自松江府为例,就可以实际丈量了。按公元1860年松江府生产3000万匹远距离销售棉布计算,长度近10亿米,其长度可绕地球近25圈。
明代已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既是资本主义在中国封建社会最早萌芽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上海工商文明的起源之根。
“衣被天下”的松江布,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体现,而且传输了一种包容开放、互利共赢、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在建设“一带一路”的今天,回望历史:“衣被”,是温暖人心的实物;而“天下”,则是一种有温度的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