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 未来已来:记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之世外中学信息科技专场活动
2018-5-21 0:00:00发布88次查看
2018年5月16日下午,上海市信息科技教研员张汶老师等专家一行莅临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指导信息科技教学与教研工作。世外信息组按照学校要求,从上学期末就启动了迎检工作,将几年一次的“大检阅”,视为一次难得的专家指导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在校领导的陪同下,专家组一行先来到机房听课。顾佳敏老师展示了一节七年级的校本课程,题为《基于python的图片批量处理》。整节课从生活中的人脸识别用于支付和侦察等场景为切入点,引出了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从现实应用联系技术的实现,激发学生兴趣,并以pil图片处理库为载体,自然地引出了图片批量处理的小项目。本节课是该项目的第一节课。课堂上,顾老师设置了一系列的探索任务,难度从低到高逐步递进,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猜测、对比、验证,从而将新知逐步转化为个人的实践经验,并以师生共同归纳小结的形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整堂课目标达成度高,尤其是代码的神奇效果让人感到意犹未尽。最后,顾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畅想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图像处理将如何改善人们的学习与生活的可能,大家都感慨于技术的强大与无限可能。
在课后的专家点评中,市教研员张汶老师对以这节课为代表的世外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价值给予了十分的肯定。目前,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教育的大背景下,2017年,国家教委已将人工智能纳入全国高中的选择性必修课程,而初中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的更新尚未出台。世外中学已经走在了前列,已投入建设面向初中生的人工智能课程。因此,这堂课的选题和内容可谓与时俱进。其次,在教学设计与方式上恰到好处。比如利用学生照片演示人脸识别效果,一下拉近了距离,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再者,精心设计的学习单,为学生未来逐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实践平台。最后,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落实了学科概念。比如用“榨汁机”来诠释程序设计中的“函数、函数参数及返回值”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既便于同学们理解概念,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今后可以多一些这一类的创新课堂的尝试。
接下来,世外信息组的全体成员合作汇报了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阶段成果,并就人工智能初中启蒙课程展示了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思考。首先,由信息科技教研组长王丽丽老师结合学校理念和课标要求,从三类课程的角度,介绍了已有的世外中学信息科技校本课程与学科活动等成果,并分析了世外中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课程目标、初步框架和研究进度。随后,王鸣九老师分享了他在人工智能课程探索过程中的思考和案例。比如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发现可从百度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入手,通过现成的sdk,实现识别图片中的物体,从而快速开发出可以使用的小程序。这种体验和学习人工智能的方式,比之传统的注重学习算法与编程的方式更加适合零基础的学生的需求。紧接着,王奇伟老师也分享了基于百度人工智能平台的语音识别模块,并演示了如何通过几行代码实现将日常对话转换成文字的过程,介绍了他在摸索过程中的经验,解释了如何通过这种方式让初中生走近前沿技术,摸索原理。在具体的案例展示后,王丽丽老师总结了国内外的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关于初中人工智能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建构、实施方式等多方面的思考。这也引发了各位专家和教师们的热烈讨论。
市教研员张汶老师大力肯定了世外中学信息科技教研组对于人工智能课程设的价值,鼓励我们继续探索并进行教学实践。她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比如:初中阶段定位于人工智能启蒙更加合适。作为课程建设,还需深入研究,综合考虑课程的目标指向、内容结构、学生实践和课程评价等。
陈勇书记总结了世外中学的信息科技校本课程不是简单的内容超前,而是侧重学生综合能力上的培养,定位于课程的广度和学科能力上的拓展,并提出了人工智能项目在初中阶段实施的四大原则:(1)课程定位应是启蒙,适应未来发展,而非简单代替高中学习内容。(2)将学生置于人工智能的环境,感受其变化,浸润式地学习人工智能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对其思维与能力产生影响。(3)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可以采用新思路,用解决问题为核心,借助python第三方库、各大公司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来帮助学生理解、实践、运用人工智能。(4)注重情境设计,通过情景化教学,让学生在未来走入社会也能利用信息技术和综合能力来解决新问题。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思维激荡;在聆听专家的建议时,我们对于课程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在专家的肯定与鼓励下,我们对未来的课程建设充满信心。展望2018新学年,我们——世外中学信息科技教研组,将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以“小迭代-大迭代”的研究方式,建设人工智能初中启蒙课程,迎接未来的智能时代。
(摄影:王奇伟;责编:周雅倩;责审:陈曦)
徐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