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年逾八旬的上海老人张志昂和其他9名上海离退休老干部一起,在安徽省蒙城一中成立了沪蒙爱心助学小组。一直到现在,这场牵手助学活动都没有断线,小组成员也从10人扩大到了如今的118名个人和单位。最近,一行人又一次踏上前往安徽省蒙城一中的路程,将来自上海百余名老人的慰问带给当地的贫困高中生。
安徽省蒙城一中是当地唯一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拥有万余名学生。而蒙城县曾经是安徽省淮北地区的贫困县,因此学校里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家境贫寒,需要依靠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才能顺利读完高中。
上海的离休干部张志昂曾在蒙城县工作过一段时间,至今仍感怀于当地乡亲的深情厚谊。因此当他得知学子们的情况时,主动联系了校方,并与其他9名老同志自发成立了沪蒙爱心助学小组,按照每名学生每年500元的助学额度自愿捐款。
“别看每年500元,钱不算多,但其实很多捐助的老同志,本身家庭条件就不是特别好。”现任沪蒙爱心助学小组负责人的卢杏英说起了七旬老人徐美玲、张后起夫妇的感人事。两位老人至今仍住在本市一处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老式公房里,家里的家具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但他们不仅数年来坚持捐助多名贫困生,还动员其他老人参加,并且多次自费前往学校参加活动。
还有一位孙珍霞老人,自费购买相关书籍寄到蒙城一中赠送给学生,还额外资助考上大学的孤儿5000元;杨诞晏老人除了自己参与,还动员孙子也捐出自己的压岁钱;陈斌原来是以单位名义捐款的一位职工,调离原工作单位后,继续以个人名义捐款……
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6年,沪蒙爱心助学小组共捐款619500元,按照每名受助学生每年500元的标准,有超过1200人次的学生受益。从去年开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将“沪蒙爱心助学活动”作为一个定点助学帮困项目,共收到捐款106500元,资助了180名学生。
沪蒙爱心助学活动能持续12年,除了有一批又一批的爱心人士,还有不少热心公益的人在默默地为这项活动奔波。由于参与捐款的大多是年事已高且腿脚不便的离退休老人,为了保证他们的善款能真正送到贫困学子的手中,就需要有热心人为他们服务。
卢杏英就是发起人张志昂物色到的“接班人”,她不仅接下了联系校方、核实受助者学生名单、制作捐赠证书等琐碎的事情,还主动定期上门看望捐款老人;上棉25厂的退休职工郑珠妹,不仅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宣传沪蒙爱心助学活动,还每年主动请缨,做好上门收取捐款、发放证书的工作;上棉21厂干部科退休职工赵天英,虽然是一名八旬老人,但仍坐着公交车,前往南汇养老院,为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提供上门收款服务。
从开始的10名捐款人发展到现在的118名个人和单位,沪蒙爱心助学小组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卢杏英说,《慈善法》出台后,活动得到市慈善基金会的大力支持,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但无论外在的形式如何变化,其“老帮小”献爱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而其中新融入的“老帮老”温情,同样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