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长寿路街道探索楼组自治 五个试点楼组成果发布

2018-5-15 12:22:02发布67次查看

千金易得,佳邻难求。邻里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楼组是比社区更小的自治单位,通过楼组自治拉近邻里感情,把家的温情向楼栋延伸,成为加强社区基层治理的有效方式。
  近期,正值长寿路街道与复旦大学益联社会治理促进中心合作探索楼组自治项目一年之际,五个试点的楼组成果发布。记者来到首批参与试点的上海知音苑居民区水岸茗苑小区“智治”楼组一睹究竟。
  “三有”气质匹配“智治”特色
  在谈到“智治”概念时,7号楼楼组长胡大姐这样介绍,“‘智治’其实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墨子的一句话,‘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我们以此为创建特色,主要还是要和小区的‘气质’相匹配”。
  说到小区的特殊气质,居民戏称为“三有气质”:一是“有范”,居民区党组织群众基础扎实,在小区里“叫得动人、做得好事”;二是“有力”,物业、业委会、居委会三位一体配合运行流畅,小区团队建设活动丰富,“执行力杠杠的”;三是“有品”,居民整体素质较高,“有工程师、医生、教师、律师、园艺师,还有不少文艺骨干,大家都有公益心,愿意为楼组出谋划策”。
  基于此,在长寿路街道和复旦大学益联社会治理促进中心的共同指导下,7号楼组以“智治”为特色,发挥楼组居民的专长为楼组建设出力,组成了包含党员、楼组长和志愿者(包含医务、律师、文艺、绿植几大类)在内的楼组“智治”议事会,共同商议决定楼组的大事。
  建章立制,小组织撬动大资源
  围绕如何让楼组自治规范化,发挥居民自治更大的作用,“智治”议事会开始动脑筋。
  “把楼组搞活要有人、有制度、有资源”,知音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蒋群介绍道,“人方面我们不愁,但是要通过制度把大家组织起来。”正如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所说:“智治的文化要素在于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指导实践的具体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包括居民自治制度,资源整合制度以及公共事务管理制度。”
  通过“智治”议事会的运作,7号楼居民共同制定了“楼组公约”和“楼组章程”,形成了定期开例会、组织楼组活动和分片联系走访居民、征询需求、汇总信息等例行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楼组居民自发筹集资金,开展助老为老、庆祝民俗节日活动,布置和美化公共空间和楼道、打造了楼组会客厅。资金使用的账目也由智治会专人负责,定期公布,清楚明白。“有了靠谱的制度,出点钱我们也愿意。”7号楼居民王先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除了撬动内部资源,水岸茗苑还通过自治共治制度将党组织建设和楼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楼组建设和服务经费提前做好预算归入党建服务经费中申请;有效运用党建共同体平台,让共同体单位如沪西电影院、博和律师事务所、智雅文化等参与楼组建设,共享共建单位的场地资源、专业服务资源等,既为居民提供了便利,也在居民中获得了口碑、打开了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
  “必报告”、“互关心”,邻里亲如一家
  7号楼居民张阿姨由于一直走不出老伴去世的阴影,整日郁郁寡欢,邻居们得知后,隔三差五就会上门和她聊天,或者拉着张阿姨参加社区活动,在邻居们的关心下,张阿姨渐渐走出阴霾。
  这只是7号楼和睦邻里关系的一个缩影。居民们在楼组长的带领下开展结对服务,关心独居老人,搀扶腿脚不便的老人上下楼,几年来这样的善举从未间断过。
  在楼组章程和自治制度的实践当中,居民还自发形成了一种“发现”机制——发现公共设施损坏、公共区域不洁、外来流动人员、房屋群租和各类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必报告”,发现居民生病住院、家庭有困难、婚丧喜事、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互关心”。7号楼把邻里互动、安全防范、矛盾化解、规范约束等功能统统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纳入楼组自治平台,定期开展楼组建设活动,让更多居民共同参与,成为楼组的“管家”。
  蒋群表示,“现在7号楼成了水岸茗苑的‘明星楼组’,别的楼组也都过来取经。楼组自治也让居民在家门口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悉,今年,长寿路街道重点打造五家楼组自治示范点,旨在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以构建邻里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家庭化共同体为目标,实现从服务部分群体向全龄段群众的转变,同时引入更多的专业社会组织参与楼组自治工作,提升社区治理品质。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