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下线整改 嘀嗒关闭“结伴”频道
2018-5-15 4:17:35发布60次查看
近日,“空姐深夜滴滴打顺风车遇害”事件引发了极大关注,滴滴出行决定自5月12日零点起,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停业自查整改一周。
顺风车领域被推向风口浪尖,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又有市民爆料称,自己在使用嘀嗒打顺风车时,先是被司机暗示会有与注册信息不符车辆前来接客,后又遭遇“马甲车”情况。
顺风车业务问题不断
近日,市民陈女士向记者反映,她通过嘀嗒平台预约了一辆顺风车,但是没多久便收到司机发来的信息,该司机声称自己的父亲腿部骨折,暗示陈女士之后前来开车的将不是其本人,对于司机的陈述,陈女士有些犹豫,再三考虑之下,便选择取消了这笔订单。
上周,陈女士通过嘀嗒打顺风车想要从浦东新区前往徐汇区,司机接单后,手机界面便显示前来接客的是一辆宝马,“我当时还觉得自己运气挺好,顺风车可以打到一辆宝马。”等待许久,令陈女士惊讶的是,最终前来的竟是一辆比亚迪,比亚迪司机告诉陈女士,原先的司机有事,他是在帮自己的朋友接单。“因为平时拼车都是和别人一起,所以听了司机的解释也就不去管太多了。”
记者上网查询发现,乘坐顺风车遇上“马甲车”的情况不在少数,此前,网上还有黄牛声称可以帮助用户花几百块注册“马甲车”。除此之外,更有网友向记者爆料,明明预约好了顺风车司机,但是在距离出发时间不多久,才发现自己的订单已经被司机擅自取消。
嘀嗒拒绝回应相关问题
针对陈女士在嘀嗒平台上的遭遇,昨日,嘀嗒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阶段暂不接受顺风车的相关采访。
那么,嘀嗒对顺风车车主的管理究竟如何?
记者尝试注册嘀嗒顺风车司机,根据软件提示,注册成为车主首先需要输入车牌、选择车型,之后提交行驶证以及驾驶证的照片,但是同滴滴一样,嘀嗒并不需要用户在注册环节中提供车主本人手持证件的照片,同时也没有对其他信息有进一步的审核。
值得注意的是,顺风车并不属于网约车服务范畴之内,不属于经营性服务,顺风车是基于用户资源的共享行为,在此之前,网约车领域已经出台《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网约车管理办法》),受到《网约车管理办法》的监管,但是顺风车方面却没有出台任何完整的管理措施。
“结伴”频道暂时关闭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此前用于顺风车车主同乘客互动的“结伴”频道也在近日被关闭。在“结伴”频道上,只留下一则嘀嗒的官方通知,宣称当前正在对“结伴”频道进行优化调整,调整期间发帖和回复功能暂时无法访问。
在此之前,滴滴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顺风车业务除了让市民在完成出行之外,更希望用户在出行同时可以完成“社交”。嘀嗒在其app上开辟了一个名为“结伴”的频道,市民蔡先生告诉记者,嘀嗒平台的这一功能主要是车主发布一些对搭乘乘客的要求,以及车主和乘客间的一些评价。
有业内人士分析,原本市民使用顺风车只是想要减少车费,但是由于网约车平台在经营顺风车业务时更趋向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交友平台,司机和乘客之间不仅可以实现互相评价,更可以使得在线社交真实发生在生活中,这样的出行场景中,使得不可控因素也大大增加。
[专家建议]
尽快出台对顺风车的统一规范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有用户对于顺风车的体验糟糕,但是顺风车仍旧是一项用户有需求、平台也有能力提供的服务。
交通运输部对于近日网约车事故在其官网上表态:“网约车企业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要承担承运人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检验网约车发展的标准不是‘流量’或‘估值’,而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乘客和司机是网约车企业的‘衣食父母’,是其走远做强的‘资本’,正是他们的选择撑起了企业的‘流量估值’和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乘客和司机的选择,再大的网约车平台终将会轰然倒塌。”
此前,就有专家明确表示,往往是基于对网约车平台的信任才会选择在这个平台上打顺风车,而非对顺风车驾驶员的信任,对平台而言,有责任做好对司机的审核。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陈越峰认为,无论是滴滴还是嘀嗒,在顺风车的问题上,首先第一步便是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尽快出台对顺风车的统一规范。此外,车主的信用情况如何?是否有犯罪记录?信用累计制度和实名实时认证制度建设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加强监管的部分。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