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阅读长宁|愚园路上的“外国阿婆”

2018-5-14 13:50:45发布79次查看
  愚园路,从最东的静安寺一直延伸到最西的中山公园附近,一路曲曲折折,弄堂号码一直延伸到1600多号。愚园路有多少路口,就藏着多少故事。杜重远的故居现位于愚园路 719 号和愚园路1032弄25号。
老宅主人杜重远,是历史上西安事变的重要参与者,是著名“新生事件”当事人。这位吉林怀德人办过实业,印过报纸,是实业家,也是革命家,但英年时惨遭军阀杀害,血洒祖国边陲。
杜重远与侯御之
杜重远的妻子是我国第一个法学女博士侯御之。侯御之是当之无愧的女学霸:她18岁大学毕业,22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她在日本与杜重远结识,放弃了日本多个高等学府发来的求贤信,毅然回到国内,任教于燕京大学等高等学府。
为缅怀杜重远先生诞辰120周年,今天小编带大家欣赏,曹可凡发表于2018年4月15日解放日报朝花版的文章《杜重远和愚园路上的“外国阿婆”》
身处命运惊涛骇浪,始终与杜重远不离不弃的便是爱妻侯御之女史
自出生到考上大学,一直居住于愚园路上的“锦园”。小时候随父母上街,总会在弄堂口与一对姐妹不期而遇。她们大多身着款式相同、色泽鲜艳的衣服,袅袅婷婷地行走于浓密的梧桐树下,宛若孪生姐妹,这在“灰色”年代显得尤为突兀。每逢见到父母,她俩定会停下脚步,客气地寒暄一番,也不时摸摸我的头,问几句有关学业的问题。没过多久,父母带我去那姐妹家做客,原来,她们家离“锦园”不足百米。
愚园路上的侯御之旧居
记忆中,那是一座玲珑小巧的单体别墅。屋里陈设均为西洋古典家具,显得古朴雅致。屋外的花园草木葱茏,姹紫嫣红。不一会,一位娴静清丽的妇人在姐妹俩的陪同下款款步入客厅。虽衣着素朴,不施粉黛,却仍遮掩不住其内在的华贵与美丽,尤其她那高耸挺拔的鼻梁以及一双炯炯有光的眼睛,宛若希腊女神,眼神里透着纯净与善良。父母嘱咐叫人,我脱口而出,叫了声“外国阿婆”。话音刚落,大人们无不哈哈大笑。从此,每逢去“外国阿婆”家做客,总那么叫她。
及长,方才知道,“外国阿婆”的丈夫乃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先生。杜先生曾为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落幕殚精竭虑,后为新疆军阀盛世才所杀害。那姐妹俩便是杜重远先生之女。
杜重远先生早年立志以实业救国,然而日寇铁蹄使其所有努力付诸东流。“九一八”之后,他毅然告别故乡东北,南下京沪,寻求抗日救亡出路。旅居上海期间,又结识邹韬奋先生,彼此晤谈融洽,并视韬奋先生为平生知己。韬奋先生的《生活》周刊被查禁后,杜重远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毅然接受《生活》周刊原班人马,续办《新生》周刊,故韬奋先生赞曰:“这好像我手上撑着的火炬被迫放下,同时即有一位好友不畏环境艰苦而抢前一步,重新把这火炬撑着,继续在黑暗中燃着向前迈进。”因发表《闲话皇帝》一文,杜重远先生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史称“新生事件”。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法学博士侯御之手稿
身处命运惊涛骇浪,始终与杜重远不离不弃的便是爱妻侯御之女史。侯御之从小家境优渥,学业出色,堪称女“学霸”。后考取“庚子赔款”官费,东渡日本留学,精研“国际法”,并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到北平,任教于“燕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杜重远先生与侯御之相识于东瀛,彼此倾倒于对方的才华与勇气,发誓生死与共,白头偕老。日寇进犯喜峰口,热河危在旦夕,杜重远先生毅然推迟婚期,随张学良、宋子文等人奔赴热河。临别时,他以《己亥杂诗》书赠爱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新生事件”爆发时,侯御之正身怀六甲,仍为营救丈夫四处奔波,最终因过于劳累,导致流产。杜重远先生后来赴新疆宣传抗日,她又不顾安危到茫茫戈壁,毫无丁点怨言。
1939年杜重远夫妇赴新疆前夕途径香港
“外国阿婆”侯御之永远难忘那个边疆无月之夜:“塞外的初夏仍然凉气袭人,再加这晚月黑星暗,雨凄风急。在我们晚饭时,盛世才杀人组织———‘侦缉队’,突然包围了我们的住宅,黑衣队员冲进了重远的书房和我们的卧室,翻箱倒柜,并‘请’走了重远。我站在大街门外,望着囚车远去远去。直到雨水从发间流下,衣角也在渗水,我才惊觉在夜风冷雨中站得太久。回到满地狼藉的卧室,风雨已停,只有瘆人的狗哭声,断断续续,时远时近。檐间积雨,漏得艰难,似簌簌泪、滴滴血……”
杜重远与侯御之结婚照
据说杜重远先生受过26种酷刑,长号大骂16天。最后盛世才亲自动刑,用沸油浇于杜重远先生身上,惨不忍睹。丈夫惨死后,侯御之悲恸欲绝,却以一个伟大女性的坚忍与勇敢奔往监狱,领取丈夫遗物,并且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后来,这位“外国阿婆”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困难再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失去了勇气”。经多方营救,侯御之带着三个孩子历经千辛万苦,脱离险境,回到上海,但已是病魔缠身,生活窘迫。茅盾先生在给张仲实的一封信里,如实讲起了侯御之女史当时所面临的困难:
仲实兄,多日未晤为念。昨日接杜重远夫人来信,殷殷询及吾兄。杜夫人自己病了,孩子经常有病,其中一个是肺病,处境甚窘。来信是要我们为她设法,原信已送沈衡老及胡愈之兄,望向他们索阅。杜夫人极想和她的大弟侯健存大夫(曾住延安,任中央医院小儿科主任,现在北京医院)一见,想请侯大夫到上海去一次。此事兄能帮忙否?匆上即颂
日祈
弟沈雁冰 五月十六日
(先请兄告侯大夫以杜夫人现状,她病了心境很坏)
后来,经周恩来总理关心,侯御之及三个孩子的病情均有所好转,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只是独养儿子在我母亲供职的医院接受治疗。好景不长,时间进入六十年代,杜家备受冲击。遭“革命小将”围困多日,“外国阿婆”只得携爱女连夜离家寻求庇护,但面对复杂政治局势,她们母女三人不敢住宿旅馆,也无法露宿街头。万般无奈之际,想起可否去儿子治病的医院暂避一晚。那晚,我母亲正好值夜班,看见母女三人觉得眼熟,没细想缘由,便将自己的值班休息室腾空,让她们母女三人得以睡上一个安稳觉。次日清晨,她们又经友人暗中协助,悄悄跳上北去的列车,到北京寻求援助。后来,相关领导指示,像杜重远那样的爱国民主人士必须得到保护。侯女士一家才安然返沪。一俟返回上海,侯御之即刻让两个女儿杜毅和杜颖打听那晚留宿她们的究竟是谁。由于那晚情况紧急,她们没顾得上询问母亲名字,甚至因为母亲戴着大口罩,连模样也未看清楚。后来,杜氏姐妹又委托友人、瑞金医院口腔科主任黄培喆医生到我母亲医院,细细打听,这才找到我母亲。于是,“外国阿婆”及杜氏姐妹与母亲成为莫逆之交。
唯有爱,让她在杜重远牺牲后独自挑起家庭生活重担
“外国阿婆”晚年虽身患癌症,又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但她仍积极与杜重远先生的海外故友如张学良先生等联络,吁请他们回国参与改革开放大计。张学良先生接获侯御之信函,回信赞扬她忍辱负重的品格:“……来信和相片俱已收到,我十分欣慰。你辛苦扶养子女成人,重远有知,当亦含笑地下也。我也为你骄傲……”《杜重远文集》出版,张学良老人又不顾年迈致信杜重远先生女儿杜毅和杜颖阿姨,表达对侯御之的敬仰。
杜重远、侯御之夫妇墓
今年恰逢杜重远先生120周年诞辰,也是侯御之女士去世20周年,拉拉杂杂写下这位“外国阿婆”的点滴往事,也借此向先贤献上心香一瓣,寄托缅怀之情。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