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多年能量,时尚创意产业迎来“爆发年”
每到3月,新一届的上海时装周,上海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热火朝天的景象都如期而至;今年,“上海时装周:MODE”正式开启了它与上海世贸商城第三年携手的新征。曾令人无比好奇的城中秘境“上生•新所”,眼下已揭开了它神秘面纱的一角,并以一场极具风情的泳池大秀为今年的上海时装周留下了惊艳的一笔。首次登陆长宁的上海时装周时尚周末,则走进了商业地标尚嘉中心,让时尚T台、showroom真正成为普罗大众共享的盛宴。
在这样的氛围下,今年4月25日,长宁区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加快建设国际精品城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发布。紧随其后则是又一重磅消息:人们期待已久的“虹桥时尚创意产业联盟”将于今年5月15日正式成立。
长宁区委书记王为人表示,长宁区将结合区域实际争取先行先试,努力形成先发效应,同时打好上海“四大品牌”的“组合拳”,加快从管理者思维向“店小二”理念转变;以绣花功夫绣出长宁营商环境的卓越品牌,让长宁城区品质优势更优、强项更强。
根据上海市和长宁区“十三五”规划,以及关于加快建设上海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要求,虹桥时尚创意产业联盟将打造以时尚创意产业为主题的政府、企业、社区共建平台和发展枢纽,形成党建共建、发展共建、治理共建于一体的联盟生态。
长宁区区长顾洪辉表示,长宁将充分培育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提升消费品牌集聚度和商圈能级。进一步改善城区形态、提升城区品质功能等“软件”环境,营造长宁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美好城区形象。
作为长宁区“十三五”三大重点产业之一,2017年,长宁283家时尚创意重点监测企业共实现税收49.8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9.43%。2018年,时尚文化创意产业税收增速目标将达到12%以上。大力引进时尚文化创意龙头企业成为长宁推动“上海文化”品牌的一项重要工作,累计引进和培育3家时尚创意龙头企业、建成2个时尚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目标则是长宁为自己制定的“作战方略”。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长宁的“时尚金三角”、“一圈三轴”时尚地标已渐显特色。其中,虹桥舞蹈演艺集聚区充分发挥了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等院团资源优势,一批丰富的演出内容和高质量演出使得“长宁、舞蹈、艺术”这一关联概念在不少上海人心中生根发芽。借助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演出场地,一批舞蹈大师工作室也将有望落地长宁。
在延安西路另一头的刘海粟美术馆,海派文化艺术街区正展露新颜。利用刘海粟美术馆藏品丰富、展览水准高的特点,长宁区正不断支持其重要场馆发挥在美术领域的引领作用,并将“艺粟工坊”作为活动内容输出,配送到商场、社区和园区。
依托全区12家活跃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长宁充分调动知名创意办公园区品牌德必、弘基、幸福里等企业效应,集聚了一批时尚创意活动,包括弘基园区愚园路艺术生活季、德必国际社群节,创邑源锦辉•可当代锦辉城市演艺孵化中心、映巷创意产业园区(上影特艺影视后期制作、上戏舞台定妆实训基地)等新兴活动品牌。
在社会活力的映衬下,长宁通过推动政府职能创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如允许集团化时尚文化创意企业汤美费格(上海)服饰有限公司、笛克恩唯(上海)服饰有限公司(DKNY)等参与“一照多址”政策试点,为企业在上海乃至中国扩大市场赢得先机。
多项功能提升,老场馆、新产业纷纷登上大舞台
位于延安西路上的上海世贸商城,一直是上海对外贸易和营商环境的一扇亮眼窗口。今年,长宁区将继续支持这座“资深”场馆的转型调整,打造一流的全球贸易专业服务平台。如何聚焦大时尚产业、实现世贸商城作为时尚贸易产业平台升级版的提升?已经连续三年在世贸商城举办的“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是绕不开的话题。
一年两季的上海时装周,是属于整座城市的时尚盛宴。而属于时尚专业买手的狂欢,就发生在世贸商城的“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今年早些时候,MODE SHANGHAI亮相上海世贸商城,就在开展首日上午,上海时装周分别与长宁区商务委以及上海世贸商城签订了三年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形成合作机制。
事实上,MODE正在打造的具备国内乃至亚洲影响力的“买手实战基地”,对进一步提升上海时尚产业规模和配套服务布局,丰富商贸订货、宣传推广、技术交流与经验分享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地处虹桥经济开发区核心地段的上海世贸商城,恰恰能通过自身专业的展贸平台以及与纺织服装产业深厚的渊源,与MODE 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为上海时尚创意产业新的发展方向探路。
世贸商城所处的虹桥商圈则是时尚文化与商业融合的绝佳范本。近年来,长宁区持续推进活力虹桥“艺术商圈”项目,在中山公园商圈则引导玫瑰坊集聚独立设计师品牌,推动时尚进商圈、时尚进楼宇。利用长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重点企业集聚的突出优势,长宁积极推进美团点评、携程等文化信息传播平台,猫眼•微影格瓦拉、蜘蛛网等票务出版消费平台,以及爱奇艺、东方二次元、有树文化等文化内容制作和传播平台,通过项目合作、政策引导、公共参与促进文化消费。
提到重要的功能性平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功能提升与内涵外延可说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杆重要标尺。长宁今年将重点推进舞蹈大师工作室落地,深化与国际大师品牌的资源对接。此外,还将与海内外艺术机构合作开展“曼舞长宁”、“芭蕾之友”等艺术普及和舞蹈欣赏推广,鼓励引导灿星“舞林大会”等舞蹈类综艺节目在长宁创作、制作,引导企业在长宁统筹布局舞蹈产业相关领域。上海市民舞蹈大赛和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选继续在长宁举办,则将扩大舞蹈艺术全民普及的影响力。
另一不可忽视的亮点功能来自长宁最东侧,具有世界级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上海影城。今年,长宁区将积极推动上海影城改建项目启动,针对上海影城的整体改扩建,将影城打造为代表上海特色文化的“电影综合体”。影城周边的幸福里、映巷行、法华525等文创园区则将在创意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方面发挥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独立制片人、影视后期制作、电影节展映、影视投融资等专业服务业领域,形成资源和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的广阔前景也为长宁文创产业开辟了新路。根据计划,长宁区今年起将推动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围绕缤谷小剧场等载体,在区域内形成动漫制作和发行的产业集聚圈。在电竞产业发展方面,将研究电竞馆布局建设,支持建设或改建可承办国际顶级电竞赛事的专业场馆。
容易被宏大主题淹没的“文化旅游”功能在长宁实现了从景区向社区的延伸。在长宁发展壮大的知名文创孵化品牌“马克沪”,目前已经在上海完成了十几例社区微更新。在长虹小区的出入要道上,有一个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碉堡。改造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将这处特殊遗迹与它的历史文化结合?马克沪旗下团队搜集了数量众多的关于碉堡的故事,最终决定用火车的概念加以呈现。借助3D图像设计,碉堡变身成了一列隆隆前行的火车,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驶入人们当下的生活,让这处位置尴尬的碉堡成为一处具有互动性的社区地标。
此外,今年4月,坐落于茅台路567号的上服商厦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变身为上海服装集团智源成衣体验中心,并以全新面貌盛大开业,融合了高科技3D量体建模、独一无二个性定制、线下体验线上销售等“炫酷”的特色服务。
新老产业的发展与功能提升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鼓励。目前,长宁区正研究设立长宁时尚创意产业基金,年内就将为区内文创产业带来新的惊喜。正如文创产业孵化品牌“马克沪”的总经理姚旭所说,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金手指”般的绝妙魔力,只要坚持“创”与“业”双管齐下,就能把一股股细小的力量凝聚起来,打造成一个完整的航舰队,全方位蓄力一场文创产业的爆发。
产业支撑区域更新,历史街区挨个“时尚转身”
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作为“十三五”期间长宁区两大重点战略,两年多来一直秉承着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发展原则。时尚创意产业也不例外。
纵览2018年上海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推进计划,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公共载体建设被标注在最显眼的议程。据悉,长宁区将协助东华大学推进尚创楼等四幢楼宇改建,以此打造创新实践工作室、时尚创意教学、时尚研发、海派时尚展示等重点功能。与此同时,贯穿东华大学的新华路将延续历史风貌街特色,铺设透水砖人行道,提升街景绿化和交叉口景观。一旁的凯旋东风园将进行业态调整,集聚服装企业和设计师工作室。
结合长宁今年“美丽街区”建设,长宁今年将进一步融合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继续打造愚园路跨界生活美学街区、推进武夷路历史风貌街区更新、启动打造新华路历史风貌保护街。
其中,愚园路街道公共空间将扩大开放,在有条件时开放长宁区少年宫绿地和剧场。江苏路邮局等历史保护建筑将陆续完成修缮和业态调整,重点建筑立面将进行改造。长宁区还将整合国有资源,继续调整愚园路商铺业态,包括引进艺术设计体验店、增加社区服务设施、做优街区管理一体化机制等,推动以愚园路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建设。
武夷路历史风貌街区更新将加快国有和自有资源腾地,高起点进行整体业态定位和招商,在挖掘武夷路历史文化资源、整体策划风貌和展示的基础上,成街坊地进行修缮和功能调整,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新华路历史风貌保护街将深化城市更新规划方案研究,实施老洋房保护性维修、道路景观总体提升等更新工程。
提到文创产业推动城市更新,延安西路1262号对很多上海人来说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这里曾是孙科住宅、哥伦比亚会所等众多老建筑的聚集地,也曾一度被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接管使用。如今在上海万科的改造更新下,这片包含优秀历史建筑、代表性老厂房、老研究所大院的“神秘区域”将彻底苏醒,变身为融办公、经营、活动、酒店、购物为一体,汇集科技、文化、时尚、创意、媒体等优质企业的文化艺术生活新地标。今年,“上生•新所”将完成全部项目建设,以优美的转身宣告华丽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