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吗?你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是什么样子吗?1990年,一个不会中文的老外,用影像记录下了28年前没有ps的上海!没有高楼林立,也没有车水马龙,这样的上海却惊艳了全世界!
“
刹那凝固的人、地点和时间
超越了一切特性。
超越让我们感悟
并基于自我的存在与欢乐。
”
八九十年代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身为改革浪潮中的佼佼者
上海如今已是高楼林立
经济高速发展后
它已跻身为国际化一线城市
90年代的上海街头
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相信许多上海本地朋友
都已经模糊了心中老上海的模样
不过幸好
有人用相机帮我们把它记录了下来
也没有车水马龙
但那却是一个真实的年代
没有ps,没有后期
回归城市本身
那个属于它自己的颜色
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
没有东方明珠
没有金茂大厦
有的是慢驶过的采砂船
和躺在江边小憩的人们
没有香格里拉
只有简单的白蓝粉刷墙
和清晰透彻的蓝天
聊天、散步、压腿、做早操
耳边时常响起轮船的汽笛声
白衬衫 白背心
今天依旧是标配的“老头衫”
那时的老年人们
没有音响、没有漂亮的裙子
就这样拉起同伴或者伴侣的手
随心而舞
竹制的折叠躺椅门口一放
蒲扇微摇
听听收音机或是和街坊“嘎三湖”
就是老上海的夏夜
也没有设计感十足的大楼
旧旧的弄堂是老上海最初的模样
随意搭起架子在门口晾衣服
市井气满满的居民区远方
是未来
是生机勃勃的新世界
时尚与传统相互碰撞
走在路上
你还能在街边看到走江湖人的
杂耍和把戏
卡其色的风衣
深棕色的手拿包
在寒风中行走的少女
成为了这座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时髦的单肩背包
换到现在也不会过时
时髦的发型
谁还不是个精致的ol了?
蓝色遮阳帽
在汽车还未普及的年代
爱美的妈妈们
骑着凤凰牌自行车也不忘防晒
爸爸们也在流行最前线
大波浪短发、皮夹克
戴着一副大框蛤蟆眼镜
潮气十足
也是西装革履的
雅痞style
这些反映上海发展的照片
竟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
他不会中文,也没有翻译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
(robert van der hilst)
1940年
罗伯特出生于二战时的荷兰阿姆斯特丹
在阿姆斯特丹的郊区
度过了田园式的快乐童年
青涩的他,脖子上挂着禄莱相机
向往自由,热爱旅行
毕业于荷兰海牙 fotovak 摄影学校
为了能够游历世界,自由摄影
他逃离过军营
做过洗碗工和油匠
曾在法国南部摘葡萄
在可口可乐工厂打工……
因《vogue》杂志的拍摄需要
罗伯特首次来到亚洲
第一站到达上海后
便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发现中国是在1990年,当时法国《时尚》杂志艺术总监给我电话,提议我做上海专题摄影。同年5月,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一辆出租车直接将我带到和平饭店。之前我从未来过亚洲,而此时,我就在上海,这座对于我们西方人而言神话般的城市。这是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转折点。到达24小时之内,我就爱上了她,我知道我会不断回到这里。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永恒的世界》
罗伯特前后7次来到上海
并用镜头记录下了那个最浪漫的上海
在他的这些照片里
多年前的上海似乎只是刚刚过去的昨天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停地穿梭
没有任何摆拍
人物从不矫揉造作
新一代从未见过的情景
都被他的胶片完美的保留
见证了这座魅力城市的瞬息万变
也使罗伯特爱上了这个国家
“这里的人很热情”
“他们会让我坐下,给我点烟,请我喝茶”
“会和我聊天,问我从哪里来”
中国让他难以忘怀
这里给他“家”的感觉
但身边陪伴你的不是一直都在吗?
看完了罗伯特·凡德·休斯特的影像
你是否梦回了那个
质朴又独具魅力的年代呢?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朱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