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大调研工作需要面向许多农民,如何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农村农民,是大调研开展以来区司法局一直关注的重点之一。为进一步推动重心下移、沉到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区司法局的同志们来到月浦镇沈巷村塘南宅,开展深入农户走访调研工作,挨家挨户走进村民家里,听一听他们最盼、最急、最愁的声音。 ——“我是来做什么的?” ——“司法行政工作是做什么的?” “我们司法局主要从事的是司法行政工作,既包括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工作,也包括解决群众之间矛盾的人民调解工作,还包括普法、律师、公证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属于公共法律服务范畴,跟大家生活关系密切。”大家和村民们拉着家常。 “我正好有个事情想咨询,我手上有一份遗嘱,是父亲在世时候由大哥书写的,所有兄弟姐妹与父亲都签字画押,这个遗嘱有没有法律效力啊?” “我也想问问,我妈妈现在已经85岁了,那老人家百年之后,这个户主怎么变更?房屋宅基证又怎么变更呢?” 司法局的同志们赶紧现场办公,送法上门,就村民提出的自书遗嘱效力以及产权继承等问题作出解答。在与村民的法律问题探讨中,大家感受到:村民们并不是没有法律需求,更多时候他们是不知向谁求助,不知如何求助,所以司法工作还需更加主动。 ——“我们能为农户做点什么?” 司法局一行还探望了村里的高龄老人与困难家庭。98岁的沈阿婆非常高兴,一个劲儿地要从床上坐起身来。78岁的女儿感谢有关部门以及村委多年来的关心与帮助,但是只有两位老人相依为命的现状还是让人唏嘘不已。 生产队长沈队长的母亲因为脑梗已经卧床10年,全靠家人细心照顾,多年来经济负担也着实不小,挂在墙上的药品种繁多,“这个药吃的比饭都多,光吃药就吃饱了……” 近年来,区司法部门在公共法律服务方面始终注重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便民措施: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遗嘱公证、为身体不便老弱病残提供上门法律援助、12348法网和咨询电话让群众少跑腿等等。下一步们还要继续安排公证、律师、法律援助等专业法律工作者上门对接服务,并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对于一部分文化知识较为欠缺的高龄农民群体、因病致贫的农村家庭,除了司法行政机关力所能及的帮助之外,的确还需要其他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各类帮扶。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朋友更好地享受到新时代的改革成果。 目前,宝山在区、街镇、村居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已经建立完毕,但是如何更好地让这张“网”连起来、用起来、活起来,真正联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还需要进一步跨前服务,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弄得通的道理,继续送法上门、送法上网,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区司法局领导表示,要通过进一步的调研梳理出农民集中关注的法律问题,提炼出农民的共性法治需求,真正让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农民、保障农民,在积极推动解决农民的各类法律困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农民有事找法、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