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攻坚:从基层汲取智慧
据《劳动报》报道,站在雪域高原,天空辽阔,望着一群群质朴、恬淡的农牧民,王高安开启了另一段职业生涯。
2016年6月,浦东新区祝桥镇党委副书记王高安作为第八批援藏干部,被派往西藏任上海援建干部江孜联络小组组长、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主要负责援建、脱贫攻坚等。
在那里,王高安的足迹踏遍江孜全县19个乡镇、155个村居,王高安说,他最喜欢的事就是与西藏农牧民打交道:“每次交流都能看到基层的智慧,激发我的创意,毫不夸张地说,是江孜农牧民在教我如何脱贫攻坚。”
农牧民的需求就是援建的追求
王高安一直认为,俯身接地气、弯腰听民声是实践的起点,是打开工作局面的钥匙。于是,刚进藏不久,未等适应高原反应,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走访。在热索乡努康村温室蔬菜协会,他看到有十几座大棚因管理不善,显得十分破落,经过沟通得知租种大棚的农牧民收益也不高。
正在王高安为如何深化园区发展、进一步发挥园区作用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提议,江热乡热旦岗村科技特派员巴顿家种了两个棚的菌菇,收益不错,还希望扩大规模。王高安顿时眼前一亮,赶了过去。眼前两个下沉式的棚,不大,甚至还有些土,但是就是这两个略显土气的大棚,2016年为巴顿创造了毛收入8万元。闲谈中,巴顿透露,他计划再投入80万元,扩大规模,建新的菌菇基地,但是受制于技术力量、资金缺口,特别是如何带动周边农牧民一起,希望得到援藏小组的支持。
王高安想起了翁祖亮书记叮嘱的“苦干+巧干”的指示,激起了他把红河谷园区和这些散落在全县乡村的温室大棚联系在一起的想法:发挥农业园区技术引擎功能,把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等园区技术优势通过各村科技特派员辐射到点上,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就业增收。到去年年底,已经辐射到13个乡镇、14个点、164座温室,带动22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 劳务输出助力乡村脱贫
去年2月底,回上海过年的王高安又回到了西藏。尽管有些不适应,缺氧严重,但是他还是坚持着每天健身走的习惯。一天,在江孜镇宗堆居委会的一条僻静的小巷子里,他不经意间发现,大门旁挂着“宗堆居委会劳务输出农民协会”的牌子。早饭后,王高安就找到了镇长张书林,提出到居委会和农民协会走访学习的请求。
王高安动身赶往县人社局,了解到江孜2016年有3万人次外出务工就业,有一定基础。不过,在热索乡帮日村走访时,全村240名劳动力,只有30人打工,其余都被绑在效率不高的传统农牧业上。
在充分考量各方资源后,王高安提出了“协会+培训基地+中介平台”的劳务输出模式,在发掘培育致富带头人的基础上,整合能人资源,探索建立“闯世界江孜人”协会,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扩大外出务工规模;建立劳务中介服务公司、举办劳务招聘会,增进就业需求和招聘需求之间的信息对称。
去年底,江孜县首场农牧民劳务工招聘会顺利举办,30家用工单位、350多名农牧民参加,33人实现就业。全年,江孜外出务工达到了3.5万人次,达孜乡12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外出务工,收入超过400万元,为当年全乡实现所有村整体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扶贫调动农牧民主动性
王高安一直强调,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的最大敌人。他在走访乡村过程中发现,很多农牧民脱贫的主动性还不够,信奉“够了就好”。因此,王高安走到哪儿都反复宣传,要通过贷款、集资等办法,把贫困群众组织到产业发展中去。
在王高安的倡导下,白定村群众集资组建了“聚力创富合作社”,购买了一台装载机;占堆村、卡吾村也都采用农牧民集资的方式新建温室种蔬菜、组建羊毛加工合作社。今年刚回到西藏的岗位上,王高安就接到了喜报,白定村已经实现了分红。
“按照日喀则市统一安排,在全县农牧民的共同努力下,江孜一定能在2019年脱贫摘帽。”向着这个目标,王高安自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他将继续向农牧民学习,不断开拓江孜脱贫攻坚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