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佘山镇九曲创意工坊主人杨潘红——留住乡村记忆 建设美丽家乡
2018-5-9 11:07:00发布124次查看
“40岁,谈理想会不会有点晚了?”“一点都不晚嘛!”言谈间不乏自信。2016年,40岁,具有18年日企企划工作经历的杨潘红辞职回佘山老家创业。如今,九曲创意工坊在她的打理下早已名声在外,今年42岁的她说:“生活需要色彩,理想是最亮的那一抹。”
简单的小理想
诗意的慢时光
“喝茶、聊天、养花、读书、写诗、画画、晒太阳、数星星……”回忆起最初的小理想,杨潘红满脸写着幸福。如今,小理想已经华丽转身,在九曲创意工坊,手工、咖啡、艺术、阅读等都市人向往的慢生活都找到了安身之所。
“曲径可通幽”,从沈砖公路新宅路路口进入佘山镇新镇村,碎石铺地、绿草绕脚,九曲创意工坊置身于僻静之所。“这几年为了这简单的小理想没少折腾。”据杨潘红介绍,工坊是家里的祖屋,当初从爷爷手里接过来时仅170平方米,算上院子及周边空地约300平方米,如今加上租借邻近的房屋,打通扩建后约有800平方米。
幽静处别有洞天。拉坯、手工捏制、釉下彩绘,捏制永生软陶多肉,陶艺的乐趣亲身体验;亲见植物的内在色彩、品味草木原色的生命质感,天然草木染原香沁人;布艺刺绣,一针一线,陶冶性情;丰富的色彩、随意的造型,黏土萌物手中出;现磨咖啡、手工烧制的咖啡杯,味蕾视觉同时满足;公益微展,直抵画者的内心与属于他们的理想空间……“万物皆可成艺术”,在为来客打造诗意之所的路上,杨潘红没少花心思。
打开九曲创意工坊微信公众号,“慢生活”“生活馆”“最新活动”一目了然,“杂货铺”“手作记”“田园记”“旅行记”“交流篇”齐聚乡村里的美丽院落。据了解,九曲创意工坊微信公众号2013年就已开设,目前由专门的团队打理,团队共有7名成员,每一篇推文都是作者用心用情而为。“爱生活、有小理想的朋友可以通过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一起静享慢时光。”杨潘红说。
理想碰撞现实
不怕困难曲折
“从一开始的简单喜欢到如今的小有规模,一路走来没少折腾。”据杨潘红回忆,早在2013年,她的丈夫冬野因为喜欢倒腾陶艺,买了拉坯机和窑回家,于是便有了“九曲烧”的陶瓷。为了让喜欢陶艺的朋友都可以参与,2014年10月,九曲创意工坊诞生并对外开放。前年2月,40岁的杨潘红在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从日企辞职了。“那时我在日企已干了18年,公司当时给我的工资并不低。”杨潘红坦言创业之路充满未知,当时并非毫无疑虑。“但是,我无法抗拒理想对我的吸引力。”杨潘红补充道。
就在杨潘红辞职回乡那年,她和丈夫冬野一起翻修了工坊。“工坊的角角落落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很多地方都经过多次设计布置。”杨潘红说,为了让工坊变得更美,她曾和丈夫一起搬过砖头、拎过沙灰桶,那时,我就是个女汉子”。“
为什么要回到九曲呢?作为松江人的杨潘红说:“情怀使然,家乡是根。”同时她也明白:“只有情怀是不够的。”推广、营销样样都离不开资金;东西偏小众,如何让更多的人喜欢;时新月异,工坊的出路在哪里……面对种种难题,她说:折腾折腾才能变得更好。”尽管工坊“的运作需要资金,理想需要现实支撑,但赚钱并不是工坊存在的意义,举办“村民开放日”等公益活动,让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的人发现乡村的美,并且愿意为守护乡村记忆献计出力是她的心愿。
如何让乡村老物件活起来?杨潘红看准了文化这张牌。“这些土布是乡村记忆的一部分,很多都是上辈人当初的嫁妆,旧时光在它们身上沉淀,想要重焕光彩还需要融入其他元素。”据杨潘红介绍,工坊的抱枕和茶席多用这部分从农家收集的土布做成,有的还加入了顾绣的元素,印上了松江府的历史地图,打上时间和文化烙印的物品让乡村记忆得以延续。
提及工坊今后的发展,杨潘红的眼界让人佩服:“接下来,我们准备搞一个民俗展示馆。不能说九曲创意工坊发展到今天有多么的成功,但我还是希望在新镇村,在松江,乃至在上海,能够有更多的九曲元素,我们或许能够为守护乡村记忆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愿景也不回避问题。“如果没有路旁的暖心指示牌,很难想到这里还有这么一个工坊。”“门面也太破了点吧!”扮演起来客之后,杨潘红自问:“我们的乡村真的美丽吗?路窄且不平,雨天泥泞晴天灰,路旁不乏荒草……”“可喜的是建设美丽乡村已被政府提上了议程,提升农村风貌品质,保护村庄历史文化,维护乡村风貌正得到重视。”杨潘红对乡村发展即将“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到欣慰。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