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市民读本青少年版、市民版将于近期出版
2018-5-9 8:00:00发布72次查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普及、传播创世神话。”日前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获悉,作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群文创作成果之一,《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市民读本青少年版、市民版已基本完成编撰工作,将于近期出版。
让青少年走进创世神话
中华创世神话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天地日月创世神话如同树干,由此衍生出的丰富神话故事构成了层层叠叠的枝蔓。去年下半年,市群艺馆在汇集国内神话学、民俗学、历史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华东师范大学神话学研究团队编写《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市民读本。神话学、民族学专家田兆元担任编撰组组长。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说:“读本较为系统地体现中华创世神话的核心内容,有助完善青少年知识结构。”
市民读本青少年版与市民版各有侧重。青少年版近10万字,内容深入浅出,梳理了中华创世神话的发展脉络及神话谱系,弥补传统神话书籍故事组合单一,缺乏系统性、知识性等问题。市民版近12万字,重在发掘中华创世神话故事中所蕴涵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核,从“物质世界的创造”“制度世界的创造”“道德理想的创造”几个方面,系统分析神话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文化源头。“伏羲女娲是历史上第一对夫妻,我们由此出发,探讨婚姻制度对社会稳定的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市民版主要编撰者毕旭玲说,市民读本不仅说故事,更要阐释神话与现实世界的联结。
其他省市的创作力量也加入创世神话的传播中。市群艺馆利用馆办《上海故事》杂志平台,联动全国故事创作者进行创世神话的重新创作,10余个省市的29位故事创作者参与。来自山东的《最生活》执行主编姜泽华重新写了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自安徽的网络作家蒋诗经则创作了《管弦泣血》的故事。这些作品汇编成“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故事专辑”特刊。
中华创世神话具有完整谱系
上海是中国神话学的策源地。1928年,作家、翻译家谢六逸编著的《神话学ABC》经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提纲挈领地勾勒出神话学的意义及其源流、神话的本质、研究方法、中西方神话母题之比较等核心问题。“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上海成为创世神话传播的高地,也要成为研究的高地。”神话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说。
在市民读本编撰过程中,田兆元及其团队将“创世神话”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开拓,把与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制度世界创建有关的神话故事列为主要内容。“文化初始,人之所以成为人,重要条件之一是物质世界的创造,比如人发明火、发明衣服、发明农耕、找到茶叶,这就和动物形成了明显区别。”许多创世神话则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创造有关,如大禹治水就强调了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
在田兆元看来,中华创世神话是有谱系的,可以从天地日月的序列、图腾的序列、炎黄子孙的祖先序列三个方面建构创世神话的基本框架。但过去讲到同等的创世故事时,存在重视西方神话、轻视乃至忽视中华创世神话的现象。“同样是火的起源,大家觉得普罗米修斯盗火很高尚,钻木取火就很普通。这是不对的,钻木取火是一个科学的行为,为民、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市民读本的编撰,都是为了还原中国神话叙事精彩、曲折、高尚的本来面目。
中华创世神话更是活态的。时至今日,各地还保存着黄帝、大禹等神话人物的庙宇、神像,且每年都有节庆仪式。盘古传说也在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西西南等地广泛流传。“中华创世神话不仅古代有,现在有,未来也将继续存在。”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