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国际消费品牌合理定价提高价格竞争力 上海全力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
2018-5-9 7:58:00发布62次查看
加快集聚更多最新最潮的消费品牌,加快营造最优最好的购物环境,加快实现最高最划算的购物性价比,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正进入“加速跑”阶段。
从5月8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商务委正在抓紧借鉴纽约、伦敦、巴黎等新品首发相对集聚的城市的经验,研究制订相关行动方案,让更多最新最潮的消费品牌在上海集聚。今年5月底,本市将举办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启动仪式,吸引国际国内名牌新品、老牌新品、名家新品和新人新品在沪发布。
制订“七个一批”方案
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介绍说,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有助于提升“上海购物”品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能够使上海这座城市引领国际消费潮流、集聚各类高端要素,形成集新品发布、展示、推广、交易、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提升消费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从而让‘上海购物’品牌的含金量更高。”
据了解,本市将在七个方面全力推进全球新品首发地的打造:一是吸引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来沪首发。鼓励支持全球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知名品牌、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品牌等来沪首发全球新品,举办新品集中发布的时尚走秀、国际展会、商业节庆、娱乐赛事等活动。二是扶持一批原创自主品牌在沪首发。打造引领消费潮流,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鲜明上海特色的新品牌。吸引国内优质原创品牌,对自主品牌、原创品牌、特色消费品牌企业在上海首发新品提供必要支持。三是做强一批新品发布专业平台。将上海时装周打造成为全球第五大时装周,加快建设中外时尚设计集聚平台、时尚品牌发布推广平台,建设本土设计师孵化基地,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影响力的品牌首发活动,放大进口博览会的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四是打造一批新品发布地标性载体。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全球新品发布载体布局,充分用好外滩、上海展览中心等核心地标资源,强化国际高端时尚新品发布功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品首发高地。五是用好一批公共传播资源。发挥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等全媒体资源作用,对有影响力的品牌发布活动给予积极的宣传报道。六是完善一批支持新品发布的创新制度。提升全球新品进入上海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绿色通道,压缩通关时间,着力为新品发布活动营造最优环境。七是培育一批新品发布的服务机构。支持引进国际一流专业服务机构,健全全球新品发布的创意策划、宣传推广、中介经纪、培训咨询等专业服务体系。
黄浦区是市政府批准的两大上海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之一,副区长陈卓夫介绍,黄浦区正在打造一批供新品首发的地标性载体,构筑“一带、两轴、五区、多园”的全球新品发布载体布局。“一带”为外滩(百联集团时尚中心-衍庆里、洛克外滩源、益丰外滩源、半岛酒店、老码头、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SOHO外滩、外滩22号);“两轴”为南京东路(世纪广场以及大丸百货、第一百货商业中心等综合商场);淮海路(大上海时代广场、华狮广场以及K11、连卡佛等综合商场);“五区”为新天地国际高端商务区(新天地、拉法耶艺术中心)、豫园商业文化旅游区(豫园、城隍庙、上海老街)、打浦桥综合商务区(思南公馆)、人民广场公共文化商务区(城市规划展示馆)、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多园”为江南智造、8号桥、卓维700等创意产业园区。
“在这方面,静安区首先要依托区内奢侈品集团和外资专业服务业机构比较集中的特点,进一步集聚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品牌;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南京西路国际商圈的平台优势,积极做好进口博览会参展国在南京西路商圈进行展示和销售相关活动,争取把静安区变成永不落幕的进口商品展销馆。”静安区副区长周海鹰说。
利用自贸试验区先发优势
记者获悉,聚焦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制度供给、服务创新步伐也在加速。
尚玉英说,要以自贸试验区3.0版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内贸流通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制约零售创新发展的制度瓶颈,大力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进口消费品境内外比价监测机制,引导国际消费品牌合理定价,提高商品和服务消费的价格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上海每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的优势,向国家部委积极争取更多吸引境外消费回流的免税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试。
浦东新区商务委主任辛雅琴表示,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先发优势,支持商业创新是浦东新区政府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重要举措,浦东新区要在四个领域持续探索制度供给和服务创新。一是降低新零售准入门槛。二是发挥好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浦东乃至上海跨境电商的贸易规模。三是持续推动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四是打造国际高端商品的消费中心。今年年底一个新的商业地标——老佛爷即将在小陆家嘴落地,“浦东新区借此机会要积极探索实践保税展示功能,第一时间展示发布国际高端品牌时尚新品。以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制改革试点为先发优势,做大化妆品国际贸易平台,使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应季化妆品与国际市场的‘零时差’。”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