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一小区私家车挤占健身场地 居委叹苦经
2018-5-8 9:44:30发布71次查看
健身设施被车辆紧贴着,居民锻炼空间十分有限。 本版图片/晨报记者 张佳琪
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福竹小区,有一座名为“竹园休闲中心”的社区花园。这个面积不算太大的花园,是竹园、源竹、张杨、福竹4个小区约6000户居民锻炼健身的场所。
对于这4个老龄人口占比高达60%的小区而言,社区花园是老人们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做健身操,乃至三五成群拉家常最主要的社区公共空间。
然而,自去年上半年起,近30辆私家车悄然停入了社区花园,除导致扭腰器、伸背器等健身器材无法使用外,还挤占了老人们本就逼仄的锻炼空间。
“难道停车需求,就可以随意挤占小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吗?”89岁的居民张老伯有些想不通。
仅剩的小广场挤满了人
社区花园大致分成3个部分:一个长方形的健身点,配有上肢牵引器、扭腰器、伸背器等健身器材,一个扇形小广场和一个环形步道。
上午9点,竹园休闲中心的扇形小广场上,已挤满了人,不同节奏的音乐声此起彼伏,一度令人感觉有些嘈杂。
“没办法,自从长方形的健身点被30余辆私家车挤占,唯一‘幸存’ 的扇形小广场早上要挤三四伙人一起健身。”居民王阿姨送完孙子上学后,就赶来健身了。她所在的健身队伍,是活跃在休闲中心上午时段的健身队伍之一,主要活动项目是健身操,时间在上午8:30至9:30。
与王阿姨所在的健身操队伍,同时段活跃在社区花园的,还有居民蒋阿姨所在的广场舞队伍。两支队伍各自占据了小广场的一端,尽最大可能地避免互相干扰。
“但是,干扰是难免的,跳舞做操都要放音乐,场地就这么点大,这边有时候忍不住将音乐声调大一点,那边紧跟着也会将音乐声调大一点。”王阿姨苦笑着说。
在小广场上锻炼的,还有一支太极拳队伍,尽管也自带了音乐,但人数较少。“不练了,不练了,实在太吵了。”一名打太极拳的阿姨随意比划了两下,就退到了旁边,和其他居民聊了起来。
一些健身设施形同虚设
“我们也想过调整活动时间,互相不干扰。但是在我们之前,早上7点左右,广场上还有一波80岁左右的老人,一起做节奏舒缓的拍巴掌操。他们年龄更大,我们不能影响他们。如果将时间调得更晚,我们就来不及做午饭了。”王阿姨说。
“我们之前不是在扇形小广场上锻炼的,而是在健身点那块场地锻炼的,但自从去年健身点被占用,变成停车场后,我们只能挤到扇形小广场这边来了。”蒋阿姨说。
蒋阿姨所说的健身点,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广场,设有上肢牵引器、扭腰器、伸背器等10余个健身设施,供居民锻炼使用。但如今,这块场地上停了30余辆车,健身设施都被车辆紧贴着,部分健身设施已形同虚设。
“有人说,我们几支健身队伍为什么不合并起来,这样至少场地上的音乐就不互相冲突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王阿姨说:“就拿早上在场地上健身的几支队伍来说,年轻些的喜欢跳广场舞; 年龄大些的只能拍拍巴掌,一起做做操。像我们这支队伍,都是由从全国各地过来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组成的,我们不止一起健身,还互相说说话,缓解一下寂寞。”
部分健身队伍无奈解散
人多场地少的局面,使得扇形小广场一直满负荷运转。而健身场地的缩小,直接影响了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一个表现便是,部分健身队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时间段和场地解散了。
“队伍一散掉,就很难再聚集起来了。”曾经带着许多人一起做保健操的居民张爷爷说,他今年已经89岁,自健身点被车辆占用后,这支保健操队伍便停下了锻炼。如今,张爷爷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每日下楼锻炼。
“人一不动,感觉似乎老得更快了。一年多来,感觉身体比以前差了许多。”张爷爷说,一年多来,社区的管理者也曾劝过他们改变运动方式,比如多利用社区里的几条健身步道健身,但他有些不能适应。“健身步道人多又窄,许多人走得很快,我们这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一旦被人碰到摔倒,就要出大问题。”
竹园休闲中心的面积本就不大,还是附近竹园、源竹、张杨、福竹四个小区6000余户居民一处主要的社区公共空间。
“几个小区的老人们,都对活动空间日益被挤占的现实感到很忧虑。”王阿姨说,“听说扇形小广场很快也要升级改造,到时我们就更没有空间健身了。”
小区停车位仍存在缺口
这一年来,老人们不断寻找竹园休闲中心所在的福竹小区居委会反映情况。然而,提及这块被机动车占用的场地,福竹居委会书记薛政也是有苦难言。
“我知道你来问什么的。”在潍坊街道的办公室,一见到记者,薛政就开门见山地说:“已经有许多人来问过了,我们也很想解决问题。但是老旧小区空间太有限了,将汽车请出去容易,但解决汽车去哪停却很难。”
薛政说,一年来,福竹居委会一直试图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但是老旧小区留给管理者的空间太有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令管理者们也很头痛。
“车辆停进社区花园,是从去年小区进行道路改造开始的。之所以进行道路改造,是因为停在小区道路上的车辆过多,堵塞了小区的生命通道。为了打通生命通道,我们临时允许原本停在小区道路上的车辆进入健身场地。”薛政说:“当时有约30辆汽车停进了健身场地。等道路修好后,我们与小区外的停车场协商,为小区争取了70个停车位,又通过社区改造,增加了一些停车位,理论上,按照原有的车辆数量,停车位是充足的。”
然而,接下来出现的情况令薛政大呼意外:一些业主见小区有了新的停车位,便购入了新车,一年之间,小区停车位的增加速度,远低于车辆增加的速度。
“为了解决这些新增车辆的停车问题,我们又和业主们商量,是不是能在小区里设置两座立体停车库,以彻底根除小区的停车难问题。但是,这个计划遭到了规划建设位置附近业主的强烈反对。所以,这些多出来的车辆,就继续滞留在了健身场地上。”薛政说,不是不可以将车辆“疏导”出场地,但是组织车辆迁出容易,但解决车辆去哪停放却很难。“一旦将这些车辆请离健身场地,它们可能又会停到小区道路上,继续堵塞生命通道。”
[记者手记]
不能轻易牺牲
社区公共设施
即便是福竹小区社区花园的健身场被30辆私家车所挤占,部分有车的居民依然认为停车的需求更迫切:难道要把这些车辆赶到小区道路上去挤占“生命通道”,万一小区起火了,有人生病叫120了,怎么办?
理由乍一听,似乎无可辩驳。但,我们需要先听福竹居委会的书记来算一笔账:
福竹小区原有登记车辆200余辆,公共停车位128个,牺牲绿地增加停车位30个,对外协商增加小区外停车位70个。按道理,此时小区车位已基本满足居民停车需求,但现实是,车位依然不够,因为不少业主看到车位日渐富足,又买车了。
随后,小区继续“牺牲”绿地增加7个车位,“牺牲”手绘观赏墙增加2-4个车位。此时,车位依然不足,因为又有业主买新车了。
面对停车需求的无限制上升,停车需求在不知不觉间,“吃”掉了小区两处绿化,一处公共彩绘墙,直至去年上半年又占用了社区花园的健身场。
类似的场景,又何止发生在这一个小区?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就直言,因为停车问题,轻易地牺牲掉社区的诸多公共设施,是观念上的巨大错误:对一个老龄人口高达60%的小区而言,老年人的健康无疑比停车更加重要。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