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松江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纪事——变“卖稻谷”为“卖大米”

2018-5-8 11:16:00发布75次查看

在农产品市场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发展工作,推进以“松江大米”为重点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如今品牌“松江大米”已达到3.1万亩的种植规模,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3.8万亩。
扩大优质品种种植规模、打造大米品牌是推动我区家庭农场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措施。大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眼下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从追求“吃得饱”变成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如何有效提升大米品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是业内外的关注焦点,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发力点。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助农民增收
2013-2016年,每年我区农场亩均净收入从883元提高到973元,只增长了10%。然而2016年亩均补贴收入为622元/亩,比2008年增加了208元/亩。依靠扩大规模和增加补贴来提高家庭农场收入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场主收入不高的问题,需要推动家庭农场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变“卖稻谷”为“卖大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国庆稻“松早香1号”大米去年平均销售价格为14.5元/公斤,每亩的产值在4300元左右,而普通稻谷一亩只能卖1600元左右。
“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亩均产量、调高收购价格、延伸产业链,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四大途径。”区农联社相关负责人说,“松江土地资源有限,扩大种植面积受限。且松江的水稻产量已经达到了亩产600公斤左右,继续提高亩产量很困难,而国内的粮食收购指导价也已经远高于国际粮食价格标准。只有延伸产业链,推动家庭农场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才能让农民真正实现增收。”
多措并举产出优质“松江大米”
品种、生产、土壤、加工,都是产出优质大米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区农技部门科技人员自主培育了有知识产权的“松1013”“松1018”,并统一为农民供种,这两个品种也成了“松江大米”品牌的主力军。
同样的品种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产出的大米品质也不一样。为此,区农技部门制订了“松江大米”栽培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并通过每年专题培训,将技术教给农民。区农技部门还根据不同阶段水稻生产的病虫情况,提供防治药方,并统一配送,使农民能够使用优质、高效的农药,确保“松江大米”没有超标或是残留农药的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稻”,土壤也是保证大米质量的关键。据了解,我区的土壤主要为青紫泥,有机质含量丰富,养分充足,非常适合水稻生产。自2007年家庭农场承包经营制度在我区全域范围推开,耕地保护制度也随之推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三三制”轮茬耕作、二麦种植取消等生态化耕作,对松江全域农田的土壤改良效果明显,这为生产出高品质“松江大米”奠定了基础。
优质稻米加工基地确保了大米推向市场时呈现出“晶莹剔透、润泽清香”的品相。配套国际一流的烘干和仓储设备,经过烘干、脱壳、谷糙分离、碾米、分级、色选、抛光和包装等工序,最终,上乘精米——“松江大米”就出炉了。
品质需要标准来保证。根据市场对高品质大米的需求,制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行业标准,抬高准入门槛,能够保证大米质量。而就提升品质而言,构筑全产业链有着重要意义,要从水稻品种选育、种植、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入手,严把质量关。区农联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体制机制建设上,我区将逐步实现统一供种、统一农资配送、统一技术栽培和田间管理、统一加工和统一包装设计,确保“松江大米”的品质优势和市场辨识度。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