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召集令下的浦东"金杨温度"
2018-5-8 9:21:30发布72次查看
12道公益令让金杨社区的公益活动变得有规律
妈妈们带着孩子参加书香社区亲子共读活动
每一道公益令都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一年12道公益召集令,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融合了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让公益活动更有规律,让居民更能感知社区的温度。
4月18日,金杨新村街道枣庄一居活动室内,老人们观看街道老年协会下属银枫艺术团的歌舞表演,不时鼓掌喝彩。
这是今年“金杨社区公益召集令项目”之第十一令“艺出枫采——益起来观老年艺术团表演”的首场活动。
慰老、助残、文化、环保、党建、社区融合……2015年起,金杨新村街道委托金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打造公益品牌项目——“金杨社区公益召集令”,以每年开展12个公益子项目的方式,携手第三方“公益伙伴”,搭建公益桥梁,回应社区百姓需求。
金杨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钦建说,公益召集令整合了多方资源,加强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联动,促使更多有实效的公益项目落地金杨。
“这也实现了我们的初衷,让所有生活、工作在金杨的人,感受到有爱、有善、有温暖的‘金杨温度’。”他说。
让公益变得有规律
公益召集令的具体内容,源于居民的实际需求。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4月18日,正逢枣庄一居居委为老人们举办第17次庆生会,银枫艺术团特意在正式演出前,为老人们带来了一曲《生日歌》,并献上了祝福。
今年,金杨新村街道老年协会作为“艺出枫采”项目的承办方,连续第四年带着艺术团走进居民区,开展为老服务,让社区里的老年朋友在家门口观看表演。
“金杨社区里老年人很多。”金杨新村街道老年协会秘书长李静芬告诉记者,“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达到街道总人口的25%。”这也是金杨街道老年协会主动接下这道公益召集令的主要原因。
“在社区内为老人服务,是街道老年协会的职责。”李静芬说,“我们了解老人们的诉求,所以利用银枫艺术团这一资源,让‘小老人’为‘老老人’服务,也让老人们感受公益所带来的快乐。”
让更多人体会到公益的妙处,这也是金杨新村街道开展“金杨社区公益召集令”项目的初衷。
作为金杨社区本土公益活动的一次创新,公益召集令不仅是一个“年历式”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套餐,更是社区公益服务政社合作的新方式。
“其实,在公益召集令项目开展之前,我们与公益机构合作,在社区内陆续开展了不少公益活动,但这些项目并没有形成系统化。”金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杨彬说,“因此,我们从2014年底就开始考虑、酝酿,如何在社区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让做公益变得规律。”
一年12道公益召集令的模式,成功地让金杨新村街道内的公益,由“散”成“聚”。
杨彬介绍,一年“下达”12道公益召集令,最初的想法是一个月一道。“但在前期策划中,我们发现,一个公益项目并不能简单在一个月内完成,真正的公益应该有延续性,它所产生的成果也应是长期的。”她说。
公益召集令的具体内容,源于居民的实际需求。
2014年12月,金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邀请居民代表、居委干部、街道各科室人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等50余人进行了连续两天的讨论。大家敞开心扉、集思广益,为新诞生的“公益召集令”,确定了12个子项目的大致主题。
“在这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我们反复征询居民意见,‘你们究竟需要什么’。”杨彬说。即使如今项目已进展到第四个年头,金杨社会组织中心仍然坚持聆听居民的呼声,利用讨论会的形式,让各利益相关方一起畅谈,各抒己见,发现需求,捕捉议题。
与此同时,中心还通过走访居民、问卷调查等方式,面向社区全体居民进行需求调研。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4月22日,“世界阅读日”前夕,一场主题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亲子共读活动在金杨社区举行,孩子与家长一起“摇头晃脑”,共读《弟子规》。此外,亲子儿歌、亲子舞蹈、亲子手工等活动,也让参与的家庭尽兴互动。
这是今年“金杨社区公益召集令”之第七令“书香社区——益起来亲子共读品书香”项目的系列活动之一。
“金杨社区公益召集令”项目走进第四年,每年的子项目也在不断更新。今年的“书香社区”便是在了解居民最新需求后推出的全新项目。“对我们而言,居民最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公益项目。”杨彬说。
“我们不做表面功夫”
公益召集令关注到的,是生活、工作在金杨社区的所有人群。
自2015年项目开展以来,公益召集令已经让约9.42万人次体验到了温暖与感动。
“网聚爱心——益起来敬老院陪伴老人”项目从2015年起,每年为金杨辖区内老年日托所与敬老院提供至少20次陪伴慰老服务,已经成了公益召集令的保留项目之一。
“其实,现在有不少公益活动都会选择进敬老院,但大多数集中在节假日,平日里的活动却很少见。”杨彬说,可老人需要“细水长流”式的陪伴。
“我们不做表面功夫。”在杨彬眼中,公益召集令的原则便是如此。
因此,“网聚爱心”项目反其道而行,选择在平日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提供经常性的陪伴服务。杨彬说,“同时,我们要求每次活动不能‘形式化’,内容创新务实,通过更多陪伴服务,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关爱。”
事实上,通过不同方面的项目,“金杨社区公益召集令”关注到的,是生活、工作在金杨社区的所有人群。
比如说,“橙心橙意——益起来为环卫工人送温暖”项目的诞生,让所有在金杨辖区内工作的环卫工人感受到了“金杨温度”。
杨彬告诉记者,“讨论项目名称时恰好是冬天,当时金杨辖区内的环卫工人都穿着统一的橙色工作服,所以我们将‘橙’字与‘诚心诚意’结合,一来读上去朗朗上口,二来也能体现出我们想为环卫工人做点事的一片诚心。”
回忆起环卫工人第一次参加活动时的场景,杨彬记忆犹新。“2015年3月8日,我们邀请了环卫女工代表一起过妇女节,活动开始前,我们询问她们之前有没有过过妇女节。可得到的答案却让我们大吃一惊。”杨彬说,“当天到场的25人中,只有两人说她们曾在老家参加过村里的妇女节活动。”
让杨彬感触更深的,是双方之间的距离感。她说,环卫女工们来到活动现场后,无论是神态还是语言,都透着一丝怯意。
随着一次次活动的开展,在社区工作的环卫工人们渐渐敞开心扉。“之前的距离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之间的关心与信任。”杨彬告诉记者,现在,环卫工人每次来参加活动时,都是笑脸盈盈,更会落落大方地与工作人员打招呼,道一声“我又来了”。
如此变化,让杨彬十分高兴,更感骄傲。她说,通过多样的手工、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环卫工人们的精神生活,更让他们感受到身边人的关心与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除了为环卫工人组织开展暖心活动外,还发动了37个小区及13个工商户,在社区内设立了50个可供环卫工人休憩的爱心温暖站,冬天免费提供开水、热饭;夏天则提供避暑、小药箱等服务。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这50个站点已服务环卫工人55867人次。
营造“随手公益”氛围
“简单来说,我们想让居民知道,其实公益就在身边。”
几名阿姨结伴走进菜场,商贩们见到她们手中统一款式的编织菜篮,一下子叫了出来,“环保阿姨们来了。”
“环保阿姨”这个称号,源于2016年“金杨社区公益召集令”之第九令“挑战零废”项目。虽然该项目早已告一段落,可它所带来的影响历久弥新。
杨彬介绍,“挑战零废”项目共招募了60个家庭参与,提倡参与家庭在活动期间,用统一发放的编织菜篮代替一次性塑料袋,以此唤起居民的环保理念,引导居民一起来做环保达人。
她坦言,“其实计划开展这个项目时,我们有些顾虑,担心效果不理想。”可最终成果超乎预期。“居民逐渐养成了环保习惯,同时也影响了身边的人。”
有居民曾估算,自己一天从早上买菜,到晚上购物,大约需要使用30个塑料袋。“过去居民们都觉得这很正常,但现在,他们已经感到惊讶,为什么之前会浪费这么多?”杨彬告诉记者,“我们不要求大家完全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从多用到少用,就是一种进步。”
由于成果显著,金杨新村街道妇联于第二年在街道内铺开了这个项目。如今,这些拎着编织菜篮的“环保阿姨”成了金杨社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事实上,居民拿起环保菜篮时,就已经投身了公益事业。“大部分居民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参加了一场活动,并没有‘公益’的概念。”杨彬说,“因此,当我们告诉居民,他们为公益做了贡献。他们会非常惊喜地反问我们,这就算参加公益了?”
在杨彬看来,社区内大多数居民对公益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大家普遍认为公益是一种‘高大上’的东西,但其实并非如此。”她说,因此,公益召集令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要将社区公益变为“随手公益”,“简单来说,我们想让居民知道,其实公益就在身边。”
为此,金杨新村街道动员居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公益召集令的项目。金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项目部负责人张晓雯介绍,每年“公益召集令”项目正式启动前,都会在社区内招募志愿者,协助参与各子项目。
志愿者,是“金杨社区公益召集令”的参与者,也见证了项目发展的历程和成果。
两年前,擅长手工制作的王砚雯响应社区招募,成为了公益召集令志愿者中的一员,加入了“橙心橙意”项目。两年间,她为项目组织策划了做扎染、制香皂等多场手工活动,并担任了环卫工人们的“指导老师”。
看着自己的服务对象从最初的紧张,到之后的放松,王砚雯觉得自己的价值有了体现。而公益活动中双方的互动过程,也让她乐在其中。她说,公益不应只是物质层面的捐款捐物,更应让大家在精神层面上有所收获。
现在,王砚雯作为社区“志愿者领袖”还有个更艰巨的任务——发挥自身作用,带动更多人共同参与公益活动,为公益献力。
社区公益离不开居民,而“居民受益”与“居民参与”两者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培养更多志愿者骨干,成为金杨新村街道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徐钦建说,“公益召集令”,已经打造了一个良好氛围,那就是在培养居民志愿服务能力的同时,发挥志愿者力量,影响身边人,从而在整个金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公益”的氛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