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松江每千人执业医师1.39人、注册护士1.49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医疗卫生健康需求与医疗服务供给相对不平衡、不充分”的松江区,却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市(州、盟)、县(市、区)”,受到国务院点名表扬。中国政府网5月3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17年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化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25个省(区、市)、82个市(地、州、盟)、116个县(市、区、旗)等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24项奖励支持措施,松江区榜上有名。这是继去年因落实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创造典型
经验做法且受到国务院督查表扬之后,松江区再获这一殊荣。
去年,松江区公立医院医药收入增幅9.69%,药占比32.9%,百元收入耗材收入占比18.7%,全区门急诊均次费用、出院病人平均费用均处于全市最低位水平;去年,松江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36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2.44‰,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总体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去年,松江做实家庭医生制度,实现同质化、公平可及的全面健康管理,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时评价中持续保持全市第一,爱国卫生、健康促进和公共卫生等工作名列全市前茅;去年,松江以全市最低的费用、人力和床位配置,较高质量的服务和效率,有效解决了全区近180万人民基本的看病就医问题,成效显见得益于“2017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注重部门联动,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区域健康品质和健康水平”是松江制胜的法宝。
需求导向“挂号”,
有限配置实现有效就医
松江现有常住人口17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数仅62.6万人。大量导入人口涌入松江,给本就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造成巨大压力。如何破解“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问需于民,按需挂号解难题。”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经济社会发展要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卫生健康事业是最大的民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末端回到开端,优化医疗服务体系被松江视为头等大事。
群众需求探路,顶层设计引领。松江政府切实将领导、保障、管理、监督等一揽子责任记在心里、扛在肩上。2014年,组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松江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推行《松江区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松江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松江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松江构建和完善了由1所三级综合医院、7所区级医院、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5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组成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与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有机融合。依据人口导入现状,还增设了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和医疗急救分中心。“医改跟着百姓呼声走!”松江区始终把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此外,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松江也走在前列。2006年在郊区率先引进市一医院南部1所三甲综合医院,并确定了其区域医学中心的功能定位;明确区中心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九亭医院和泗泾医院为东北部区域医疗中心;发挥方塔中医医院中医示范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作用,创新妇幼保健院危重孕产妇抢救联动及儿童健康保健管理优势,突出精神卫生中心基本医疗与协同社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并将乐都医院转型为市级康复专科医院;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五个平台”;同时把社会办医作为健康服务体系的适当补充。
医疗机构有分工,医疗资源讲打通。如何让居民就近享有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近年来,松江建立了社区医院联动机制,率先成立并有效运行远程心电、医学影像、临床检验、临床病理“四个中心”。此外,探索推进远程b 超诊断中心建设,完善儿科医疗联合体运行,建立“3+1”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区域肿瘤疾病防、治、康复服务链建设,探索区域医疗联合体与单病种转诊同步建设等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问题导向“开方”,
建机制协同持续发展
公立医院外部治理与内部管理存在矛盾与问题实为“顽疾”。松江在治“顽疾”的道路上以三个“率先”建机制开方子,系统协同提升公立医院的运行效率和科学化发展水平。率先建立公益与效率并重的运行机制,在切断趋利动力基础上,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绩效考核,加强成本控制,确保医院全面、协调、有效率、可持续发展。率先创新探索药品供应、配送、使用全程管理,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确保财政补偿到位,实现患者合理用药和负担降低,使得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比呈持续下降态势。
“与2011年相比,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下降3.8天,全区门急诊均次费、平均出院费用和药占比等控费指标持续位居全市最低行列。”这得益于率先从区域医保预付制转变为更完善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通过政府、卫生部门、医保部门、医院、居民等多方协同,保证供给、坚持合理、减少浪费,提高了医保基金使用和医疗服务效率。据了解,今年松江将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梯度化保障的政策支撑体系也将形成。
实效导向“体检”,
区域服务管理双提高
从“看病不用找熟人”到“让居民放心地把健康管理的钥匙交给守门人”,松江以市民获得感强不强检验医疗服务管理效果好不好。
近年来,松江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时评价得分中持续保持全市第一。“我们结合社会治理网格化基础,在全区建立了1302个网格化片区,家庭医生团队深入网格加强健康管理与服务,实现了同质化、公平可及的全覆盖健康管理。”相关负责人表示,家庭医生制度对提升区域健康品质和水平功不可没。
今年1月,松江“腹透下社区、患者得实惠”被评为首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在家里就能做透析,不用老往大医院跑,还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佘山镇一名身患尿毒症的老人感慨家庭医生上门腹透带来的便利。据了解,松江“腹透进社区”服务于2014年3月启动,由区卫计委牵头中心医院与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推广,仅去年一年就有70名患者实现在家里接受腹透治疗,每名患者每年的医疗费平均可降低11300.4元。
其实,这只是松江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成效之一。区卫计委设立500万专项资金用于分级诊疗体系,二三级医院和社区之间开展双向转诊11.6万人次,全区完成“1+1+1”组合式签约21.2万人,其中老年人签约率达81.5%。此外,慢阻肺技术、康复医疗服务进社区也在积极探索中。
“有成效但还有待提高。”虽然松江在全市郊区率先引进市一医院南部,起到了示范作用,但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仅一所三级医院已不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九亭、泗泾、新桥、洞泾、车墩等地区人口密集,目前的资源配置难以满足g60科创走廊人才的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同时,随着大居建设和人口继续导入,佘山、南部新城等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短板将逐步显现……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短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相对不高,随着新问题新变化不断出现,补短板还需更加用力。接下来,松江将继续以三个“导向”为依据,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和“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的原则,针对居民健康需求,加快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打造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整合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实施综合、连续、全程性的健康管理,全面提升区域健康品质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