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3d追踪镜头感知观众的位置,使之穿梭于倾盆大雨却不被淋湿——“兰登国际”的大型装置“雨屋” 因此自2012年诞生以来名声大噪。这件作品曾在伦敦、纽约、上海及北京展出,引发排队热潮,以至于后来在中国 出现了各种山寨版本。但是走进“雨屋”和走进山寨版本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天壤之别。
三年前,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首次展出“雨屋”,如今“雨屋”随着兰登国际亚洲地区首次个展“万物与虚无”再次回归,同时也是余德耀美术馆收藏的藏品,这一次面积是亚洲最大的——达到了150平方米。
“雨屋”已经无需赘述,靠着各种山寨版本,大家也对它有所了解。但是,“兰登国际”究竟是什么呢?这是由两个艺术家组成的实验性艺术创作团体,成立于2005年。这两位艺术家分别是弗洛里安·奥特克拉斯(florian ortkrass)和汉内斯·科赫(hannes koch), 同为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兰登国际”是根据英文名random international音译过来的,“random”——随机、自由才是这个艺术团体名称的真正含义。他们试图在日益机械化的世界里探索人类的状态,通过实验不同的 意识、感知与直觉,去塑造一种可能的行为环境原型。本次展览延续这种探究艺 术之道,每一件作品都将营造出各自独有的环境,观者可依据自身的条件对作品 做出不同回应。艺术家希望“邀请观众重新体验、重新审视这个再现人类与科技 之间关系的物理空间,这些空间涉及人们当下对于日益自动化环境的看法和推测, 并借以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如何塑造这世界的可能”。
本次展览名称取自视频装置《万物与虚无》。该作品尝试探讨人类如何在 充斥科技的环境之中自处的核心问题。这是兰登国际首个影像作品,记录了在无 情的变革时代中,工业化世界衰败与进步同时并行的现象。作品中重复转动的蒸 汽压路机,具备压合与粉碎、破坏与重建的潜在特性,象征着一个无节制革新的 文化内所固有的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兰登国际另一件首次展出的新作《旋转栅门》(2018)也通过单纯的模拟形式,思考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关系。《旋转栅门》是一个用障碍门设置的迷宫,没有任何电子元件,所有互动仅仅来自于机械 与人体运动。这种为人熟知的栅门被意想不到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环境,观众可以在其中探索自己本能的运动反应。这件作品以一种有趣的、超现实的方 式呈现,来探讨这种物理性网络系统的存在,以及它与人类存在的关系。
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一件以光为媒材的雕塑作品《自我与他人》(2016),也是余 德耀基金会的藏品。这件作品开启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身体与自身反射影像之间的 互动方式,同时探索人类认知的特性。观众将会看到自己发着光的反射影像被包 裹在玻璃片构成的数层镜体之内,反射影像与参观者的动作、行为相呼应,但稍显迟缓。《自我与他人》创造了一种个体和自我影像之间的独特关系;它既不是 镜子的即时反射,也不是被照片凝固的 一过去时刻的静态图像,而是介于这两 者之间的模糊地带。这件作品强调了人类身份的问题,并思考它如何在现今与未 来社会因生活形态而可能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