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京沪干线”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我国量子通信领先世界四五年

2017-9-30 0:00:00发布104次查看

“这次通话开辟了量子通信新时代,希望其他国家也能跟上中国脚步,一起来建设全球量子通信网络。”这是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塞林格教授在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中的一番评价。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视频通话,由于使用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这一视频会议是不可能被窃听的。
我国的量子通信技术究竟处于世界什么位置,普通百姓什么时候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用到这一技术?“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
“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和陈宇翱教授在接受采访。
“我们的工作领先8个数量级”
去年8月16日,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本来打算做两年实验,实际上只用了半年,提前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潘院士介绍,在量子卫星发射后不久,日本也发射了一个小的载荷,做了一些和量子通信相关的工作,“但单从卫星发射的光子数来讲,我们的工作要领先8个数量级。”
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塞林格教授曾透露,欧洲明年也会在量子通信方面有所动作,他们会迎头赶上中国步伐吗?“我们的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是2013年开工建设的,到开通用了4年时间。而且我们现在发现量子卫星在白天也可以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它除了低轨运行,还能在高轨上工作。我们的量子通信技术目前可以说是领先一代或四五年时间。”潘建伟说,目前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希望能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探索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在进行中。
量子卫星适合广域通信
从上海的银行即时转一笔账到北京,使用量子通信的加密技术可以保证转帐业务的传输安全,这是在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开通现场演示的一幕。
“其实京沪干线并没有直接用到量子卫星。”潘建伟说,当量子卫星经过各个地面站的时候,就把密钥分发下来,这样北京、乌鲁木齐等地面站就都有了密钥。因为乌鲁木齐距离北京十分遥远,会使用量子卫星作为中继,而上海到北京不算太远,实际用的仍是光纤媒介,但和过去相比,多了量子“密钥”这一层坚实保护。
潘建伟说,希望未来能结合量子卫星和光纤两种技术的长处,光纤可以很方便拉到家里来,而量子卫星适合广域。如果两个城市离得近就用光纤,如果离得远,比如和中国驻外使馆以及海岛进行加密联系,量子卫星就可以大显身手了。量子通信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在国防、政务、金融和能源等领域加以广泛应用,并与经典通信网络实现无缝链接。
在手机上使用密钥,可能还需15年左右
说到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还有一件趣事。刚开始有人建议京沪之间建设一条测试线,以往许多的研究和应用也都是分开的,但潘建伟团队觉得如果只是满足测试太可惜,于是他们征集了银行等客户需求,想要实现两个目的,第一看看技术是否可行,这叫技术验证,如果失败了,就继续攻关技术,但如果成功了,就可以直接应用示范。潘建伟把这一创新过程叫做“技术应用示范”。
“产业转化有一个死亡之谷,我们就这样安然度过了。”此举不仅发挥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求加入的客户也越来越多。
至于老百姓关心的何时可以在手机上使用密钥,潘建伟认为“可能还需15年左右的时间,需要尽快把成本降低下来。”他希望在国家支持下,由中科院牵头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多横多纵的网络。“不过,在大规模推广之前,安全性测试是重点,这就像穿件铁衣服,如果有了缝隙,也就不安全了。”(作者 黄海华)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