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80年代让人引以为傲的“上海品牌”

2018-5-4 5:09:37发布79次查看

80年代让人引以为傲的“上海品牌”
4月2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大会。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也就是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改革开放是融入并参与世界分工和全球竞争、合作的过程,其实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正是为此不断地打造属于上海的这四张“名片”。
上海服务
第一百货是八十年代上海人最喜欢去的休闲场所之一,当时一年的营业额可以达到一亿四千万美元。物资丰足、品类齐全自然不在话下,服务理念也先行一步。
第一百货所售商品从毛笔到消防水管,备齐了16种尺寸的保温瓶,提供水龙头和各种尺寸的垫片……还有一条特别喜欢的规定:“如果你丢了一双袜子中的一只,你能另外买一只替代”,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是绝对的用户体验。
第一百货商店内景(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视频)
上海制造
上海的历史并不算悠久,但却以其发达的工业和贸易而闻名。1980年,上海有8000座工厂,春雷牌收音机、飞人牌缝纫机、白猫洗洁剂、大白兔奶糖、白象电池等等……
当时,上海的工业在中国是顶尖的,还有用自己名字来命名的鞋油,汽车和电梯等,“上海制造”现在看来也是一种经典。
上海驰名品牌:上海牌汽车
上海购物
80年代的上海,那个时候都是六天工作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七天才是用来休息和购物的,星期天的南京路拥挤到巴士几乎无法通行。
1980年就第一百货售出14766辆自行车,11424辆缝纫机和12509台电视机,本来电视机能卖出更多,但是供货受限制,需求也受限制。
在以前,买粮食、日用品,什么东西都需要配给券,买一台电视机,缝纫机或者自行车需要有配给券,上海的商品,不论是技术、款式都走在全国的较前列,做的衣服也比其他开放口岸看起来漂亮。
购买配给券
上海文化
80年代的上海人懂得消费,会享受生活。年轻人喜欢看电影,在电影院门口买瓶塑料瓶装的荔枝水成为了时尚,就觉得很幸福了。当时的一场电影能持续播映一年。
摇滚乐和迪斯科音乐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是外来物,一切新鲜的活动都被一股脑接受,这些热潮比中国其他的城市早了至少5年。
上海人从来都很讲究吃,八十年代初,西餐文化开始走入上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那些熏火腿、红肠面包等等,都不超过一块钱,冰淇淋咖啡只有五角钱。
西餐大众化
上海人当属国内第一“潮”,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打扮也有了新追求,外面世界的气息首先从人们对美和潮流的认识上开始。1984年,华亭路服装市场上集中了很多外贸服装,成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发源地。
大波浪,是八十年代初上海最流行的发型,到八十世纪末这种“做头”文化才被传播到边远小镇。
从那个时候起,上海的新人就已经开始照婚纱照了。
80年代拍结婚照
1984年,上海的许多公共场合,比如图书馆、公园,随处可见知识分子们背着流行的军用书包,荡漾在知识的海洋里。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发展已经站到一个较高的起点,大部分领域已经跨过了“有没有”的阶段,亟待回答“好不好”的问题。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正是为了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高”到“更高”再到“卓越”的跨越。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