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二路街道运用现代科技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2018-5-4 10:50:23发布88次查看
构建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运用现代科技来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去年以来,瑞金二路街道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目标,对街道层面数据进行梳理、归集、共享和利用,开发“社区治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包括在政务内网上运行的“社区治理数据库”和在互联网上运行的“黄浦瑞金app”,两者相互支撑,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打破数据壁垒,精准施策有依据
在瑞金二路街道,以前掌握在各个部门的不同信息数据,如今做到了每个部门汇总共享。据了解,“社区治理数据库”以人为核心,打破数据壁垒,以汇集街道各工作数据为基础,以实有人口信息库、网格管理平台等区业务平台为依托,以手机应用、小区视频监控、gis地图等采集的动态数据为补充,凸显社会治理中“人、事、物”三要素。目前,已经形成标签即数据子库121个,数据总量达114.8万条,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街道要成立一支社区党员骨干自治队伍,过去要通过自治办和党建办分别拿出两套表格,将社区骨干和党员的名单拼在一起查找物色人选。如今在数据库查询功能的支撑下,可以通过输入“自治组织成员”和“党员”进行复合查询,精准查找到合适的社区居民加入到社区自治的队伍中。
“黄浦瑞金app”则以采集民情为核心,广泛收集社工走访居民反映的需求和问题,以及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社区代表、民情气象员等社区成员反映的意见建议和参与社区治理等情况,通过搭建与数据库互联互通桥梁,对工作数据和民情动态进行交叉比对,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找出工作薄弱环节,不断夯实社区治理的基础。
在长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耿文蕙的眼中,“黄浦瑞金”app如今已经成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随身“电子宝典”。打开app,耿文蕙可以查看当月自己在片区走访的记录情况,并通过app来完成签到、签退,这样的“打卡签到”功能准确记录下了社工在社区中的走访足迹。
“过去,我们社工大多是凭工作经验来决定去哪户人家走访。”耿文蕙说,“现在有了app来科学化、定量化地记录,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比如我最近到哪个独居老人家上门关心过几次,哪户居民家有困难了,我都能通过app做到一目了然。”
跟耿文蕙一样,街道16个居民区的160余名社工都同时用上了这个“电子宝典”,一个小小app被他们誉为社工走访工作中的“小助手”。
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甘凌波介绍,在今年开展的大调研工作中,街道通过app端记录走访调研16150次,收集问题4245个,通过数据关联分析,产生业委会、帮困、日租等群众反映“热词”排行榜。“这样一来,进一步找准民情聚焦点,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将大调研工作固化为街道常态工作,不断提升社区治理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升服务效能,功能不断优化突破
信息技术还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街道一方面对社区受理事务开通“网上办理”功能,申请人在线递交,受理中心网上预审、建立文档,打造“网上申请,一次办结”的便捷服务。另一方面,通过app,社区里的老年人可以“一键申请“,足不出户地享受智能设备、养老服务等三大类48项为老服务项目。
耿文蕙就在家住长乐路296弄的刘老伯家中为其申请了“代购菜品”的居家养老服务。耿文蕙欣喜地告诉他:“我现在在手机上就能帮你预定!”话音刚落,她打开app点击“养老服务”,代老伯预定了“代购菜品”服务。耿文蕙告诉老伯,这个数据上传后,街道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就能看到数据信息,并及时派工作人员上门为他服务。果然,没过几天,社会组织就为刘老伯及时提供了他想要的“代购菜品”服务。据介绍,老伯在日后还可以对服务进行评价,街道则可通过后台数据,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和考核。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使每位社工成为社区老人的“养老管家”,真正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针对辖区内老房子多、保护建筑多、装修频率高、暴露垃圾易产生、新增违法建筑易发生等城区管理难点,街道通过智能化手段与法治化管理相结合,提升难点顽症处置效能。
雁荡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燕玲打开手机向记者演示,点开app“装修巡检”界面,录入装修房屋地址,如该处为历保、文保的建筑,系统就会自动提示。陈燕玲告诉记者,如果在走访中发现居民装修中涉嫌新搭违章建筑。可以第一时间拍照通过app上传至物业,物业上门查看后如确认违章,街道网格中心将派单,数据信息也同步推送给城管、房管和绿化等相关部门,以便部门及时执法,遏制新搭违章的行为。街道还在数据库内设置gis地图撒点,使绿化市容所可以合理安排装修垃圾清运路线,同时也推进无违小区创建,保护历保和文保建筑。
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甘凌波表示,街道今年将在全区统一建立的“黄浦区社区治理综合信息系统“总体框架下,进一步拓展数据来源,挖掘数据价值,创新数据应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