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又被表扬啦!上海市松江区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2017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地区”
根据中国政府网最新发布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报,对2017年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化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25个省(区、市)、82个市(地、州、盟)、116个县(市、区、旗)等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24项奖励支持措施。据悉,这是自去年建立督查激励长效机制以来,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开展的第二次督查激励工作。
2017年松江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10.3%,药占比34.9%,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37.6元。2017年本区公立医院门急诊均次费和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分别为228.6元、10682.5元,均持续保持全市最低水平。2017年,松江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36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2.44‰,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总体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松江这些举措,了解一下?
强化政府责任
组建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松江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
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
完善7所区级医院功能,建设和改造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15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同时根据人口导入现状,增设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和医疗急救分中心。
今年,位于施惠路451号的中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落成启用。
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在郊区率先引进1所三甲综合医院并确定为区域医学中心功能定位,明确3所二级综合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将1所二级医院转型为市级康复专科医院,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五个平台”,实现区域内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分工明确的协同发展机制。
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
建立社区医院联动机制,率先成立并有效运行远程心电、医学影像、临床检验、临床病理“四个中心”,探索推进远程b超诊断中心建设,完善儿科医疗联合体运行,发挥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作用,建立“3+1”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区域肿瘤疾病防、治、康复服务链建设。
做实家庭医生制度
强化家庭医生的责任主体和核心地位,结合全区社会治理网格化治理基础,全区建立1302个网格化片区,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综合评价得分持续保持全市第一。
家庭医生上门康复指导
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完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及分级诊疗等相关制度,配备必要的运行经费,设立500万专项资金用于分级诊疗体系,二三级医院和社区之间开展双向转诊11.6万人次,全区完成“1+1+1”组合式签约21.2万人,其中老年人签约率达81.5%。落实长处方、延伸处方等便民政策,推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分级诊疗,率先实施腹透、慢阻肺(copd)等适宜技术下社区项目,2018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和规培生的引进招录培养力度。建立区政府卫生津贴、首席医生、首席社区医生等人才激励制度,2017年二三级医院共有150名副高以上专家进社区,实行自上而下的人才梯度支持制度,并推行社区全科医生“导师制”培养。
卫生计生系统大调研系列报道之:引进和培养并行,提升诊疗水平
实施薪酬制度改革
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明确医务人员收入与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和药品收入“双脱钩”。开创性地建立助力人才扶持激励的政策制度,强化对基层单位绩效考核与内部分配的管理与指导,体现“合理合法规范”和保证优绩优酬,提升医务人员获得感、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