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启用无人机为历史建筑“护驾”
2018-5-3 17:11:12发布70次查看
据静安区消息:3月16日,2018年静安区文物保护工作会议召开。区领导陆晓栋、鲍英菁出席会议。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陆晓栋,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共同为全市首家区级文物保护机构“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揭牌。
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静安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静安区将按照该实施意见,大力推进不可移动文物的“一点一测”工作,加强各部门、街道、镇之间的条块协作,逐步实现文物信息的共享;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进文保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依托文物,进一步发掘整理好静安历史人文资源,讲好静安故事,为静安文物保护事业夯实基础。此次会议还首发了静安区文化局监制、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策划、上海市测绘院编制的《静安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地图》。
静安寺街道辖区1.5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伫立着53处、101栋不可移动文物建筑,50处、277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85%的辖区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建筑保留保护工作任务重。如今,街道上空有两架无人飞机定期全面巡视所有保护建筑,一旦发现可疑的破坏行为,第一时间进行航拍和取证。同时,在每一栋历史老建筑下面则安装了“历保卫士”(历保架构位移动态检测传感器),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技术与网格中心实时联动,为保护建筑设置了“天罗地网”。“通过各种智能化手段,提高了文保、历保建筑异常情况的发现率。”这是静安寺街道相关负责人在会议上的介绍。
静安目前拥有南京西路、愚园路(静安区段)、衡山路—复兴路(静安区段)3处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另有265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7处、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19处、静安区文物保护点207处。近年来,静安区始终将文物保护作为“树立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并纳入到全区的文化战略部署当中。
2016年9月,静安区委、区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传承“活化”优秀历史文化,深度推进陕西北路、张园、东斯文里、均益里等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科学保护吴昌硕故居、蔡元培故居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资源;提升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等一批红色纪念馆;用好四行仓库、刘长胜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一批艺术博物馆、非遗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形成有博物馆气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区。此外,静安区文化局研究制定了《各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要求责任告知书》,进一步明确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保护、消防安全、修缮建设等主体责任。制定了旧改基地中文物保护相关巡查、报告制度,并在区统一部署下对旧改基地涉及到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工作分解到区相关部门和企业,消除了文物安全隐患。
静安区文物工作部门积极开展文物建筑的修缮监管工作,确保其修缮从设计到施工各阶段流程都能严格依法合规,修旧如旧。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的修缮及纪念馆的免费开放更是成为上海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要的文化事件,2017年上海四行仓库修缮工程被评为“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