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与党同心。五年来,虹口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改革行动,提出“实施高标准管理”重大举措,开创虹口高水平高品质发展新局面。全区上下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理清了思路,凝聚了思想,激发了敢于创新、破解难题的热情,一批创新举措和金点子脱颖而出,并在基层落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五年来,虹口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形象品质不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居住环境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得到切实改善。这些成绩凝聚着虹口人深化改革、奋勇前进的决心和信心。
全区上下在满满的获得感中,迎来了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喜讯。为了全面展示本区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从本期起,本报将刊登“砥砺奋进、与党同心”——喜迎党的十九大系列报道和专版,晒晒成绩单、说说新变化,喜迎盛会召开。
(记者 朱伟文)
坐北朝南的北外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近年来,如一艘志在万里的巨轮,北外滩搭载金融、航运“双引擎”,扬起文化的“风帆”,在区委“解放思想”的号角引领下,在“高标准管理”浪潮的推动下,劈波航行、行久致远。
北外滩在虹口经济发展的“旗舰”地位毋庸置疑,时间的推移,也让这块“风水宝地”的含金量日益凸显。截至2016年底,本区已集聚30余家航运功能性机构和4295家航运企业;各类金融企业和机构达到1216家,包括华菁证券总部、财政部清洁能源产业基金、邮储银行第二总部等业内标杆,并集聚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公募基金。过去的五年,虹口区级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年均增幅达到15.1%。这其中,北外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柱作用。它既是一块年年丰收的良田,也是一片惊喜不断的苗圃,对齐高标准、滋养创新力。从北外滩放眼至整个虹口,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脚步由南向北日益贯通,虹口经济的再提升再跨越蓝图,已在“十三五”规划的蓝图中展露无遗。
架构:谋划全局找准定位对标高端
谋创新、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是虹口近年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五年来,现代服务业对区级税收的贡献达到56.1%。这其中,航运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业等几大板块的连年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此为基础,2016年,虹口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南、中、北三大功能区,形成各具特色、融合联动的清晰产业格局;在全区热烈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虹口人放开眼量、畅所欲言,涌现出一大批有见地的创新举措和“金点子”;2017年年初,区委明确把“全面推进高标准管理”列为今年唯一的重点调研课题,并即将于9月底形成全区标准体系的1.0版本,再次为功能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产业格局如宏大蓝图徐徐展开,只有把虹口放到全国、甚至全球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比照,才能清晰看到短板不足,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南部,北外滩地区融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按照城市中央活动区核心区的定位,积极布局高端商业商务,着力提升项目建设、环境配套、生态景观和开放空间的品质,努力成为浦江两岸新亮点。
背靠大格局,北外滩的优势产业,尤其是金融和航运产业,已呈现出一个个对标高端、定位精准的“小布局”。
金融领域,虹口主打“财富管理”特色牌,与外滩和陆家嘴的金融业态区别互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短短几年,已集聚起千余家金融企业,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元。在2010年虹口各大产业的三级税收排名中,金融服务业仅排在第六位,比重只有4.58%;而到了2016年,比重已达到19.01%,跃升至第一位,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北外滩,与外滩和陆家嘴共同形成“黄金三角”的格局已经显现。
北外滩的航运服务业近年来坚持总部建设和高端引领、传承与创新并举,在滨江沿线拉起了一条“总部经济带”。在这条经济带上,跨国公司总部与本土企业总部“双引擎”的特征一目了然,中海集团总部、上港集团办公地及子公司均落户于此,多家外资船务公司总部,如利胜地中海、太平船务、赫伯罗特、皇家加勒比游轮、诺唯真邮轮等也都在北外滩扎根。“十三五”以来,虹口顺势提出航运产业“一线两圈四中心”的布局:即沿江总部经济带“一线”,并以一线和“霍山路圈”“密云路圈”为载体,打造航运信息交流、金融服务、企业服务、人才服务四个中心功能,逐步完善“专业、特色、精品”的航运服务新业态。
格局清晰,让虹口的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动力十足。
底蕴: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合奏共鸣
“十三五”规划对“中部地区”的描述是:融入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积淀深厚、商业资源丰富的特点,走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道路。立足于四川北路主轴,围绕环虹口足球场——龙之梦、环四川北路——音乐谷、环瑞虹新城等重点区域,促进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功能要素集聚融合。此规划的基点,就是虹口的文化。
虹口素有“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之美誉。积极促进经济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历来是虹口人的共识。在“解放思想大讨论”后,虹口制定“十大创新举措”,其中有一条就是“弘扬海派文化,增强区域软实力”。
虹口的经济文化与虹口的历史文化同气连枝,有着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把视线拉回北外滩,虹口的金融历史底蕴深厚。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早就是在浦江饭店正式开业的。在浦江饭店,本区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汇集经济、文化界大咖同台献智,旨在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传统,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共鸣;营造航运文化“生态圈”的北外滩是上海现代航运的发祥地,自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此建造驳船码头以来,历经170多年传承与发展,航运文化元素已融入北外滩的每个角落。虹口人不会忽视这样的情怀,近年来,通过建设码头博物馆、航海邮局等一批历史文化场馆,进一步凸显了航运文化底蕴,“上港邮轮城”和上海国际航运与金融服务中心游艇港池的建设,也再次赋予航运文化以更多的时代内涵。
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吸引着文化创意产业在虹口加快集聚,使之成为虹口近年来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板块中的重要一份子。截至2016年底,本区的中图蓝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明珠创意产业园、1933老场坊等11家园区被授牌为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目前,这些园区正朝着规模化和主题化方向发展。此外,本区还重点推动上海音乐谷建设:半岛湾创意产业园、老洋行1913、星梦剧场、三角地艺术园区等相继投用;编制完成了音乐谷产业规划,完成3a级旅游景区申报并获批,使整个音乐谷景区、园区、社区“三位融合”的雏形初显;同时,1933微剧场、mva民谣音乐节、音乐午茶、秀虹口等活动,也进一步完善了音乐谷文化、艺术和休闲的综合功能建设。
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合奏的乐音,持续在虹口的上空袅袅飘荡。
新篇:在五年成就注视中展望未来
2016年以来,虹口紧紧抓住“十三五”开局这个关键节点,取得了经济发展的诸多成绩,也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国企引领虹口功能区发展的工作落到实处。“解放思想大讨论”形成的“十大创新举措”中的第一条,就是“组建北外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已于今年成立,并在滨江贯通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部地区以长远文化集团和新成立的音乐谷集团为主体,同时以虹房集团和虹商集团作为民生保障类企业;北部地区则以科投公司为主体,逐步形成“4+2”的国企体系。
北部地区是虹口推进科创工作的重要阵地。北部功能区(大柏树)定位于以城市更新带动产城融合,为科创产业集群打造空间载体。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虹口在科创领域默默发力,不断打出国际牌。如承接国家科技部的绿色技术银行项目,推进“中以上海创新中心虹口分中心”“中比科创加速器”“上海新材料国际科创中心”等项目落地运营。同时,大力实施“宏才工程”,推行“千百十”人才聚集计划,在大柏树地区打造上海国际人才港;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引进中国风险投资促进会、全球创新孵化联盟等重点功能性机构,积极打造风投资金和科技项目对接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大力扶持创业苗圃、加速器、创新服务驿站等服务平台,共有21个众创空间和6个孵化器已建成并运行,其中“小马创业村”“930创客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南、中、北功能区布局是虹口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在这个体系中,航运、金融、文化及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联动发展成为主基调,“高标准管理”就是度量衡。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虹口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4.82%,实现全年目标的71.81%。
目光再回北外滩,这块虹口“最靓的名片”地区,正不断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新景象。走在北外滩滨江大道上,身旁是大片的绿意,游艇、邮轮近在咫尺,浦江百舸争流,东方明珠等隔岸相望;这里覆盖着全球最快的wifi,娱乐、办公都迅捷无比;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两大央企宣布合并后,新成立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落户上海,其核心运营板块陆续落户北外滩;全国首家全自然人股东公募基金——汇安基金落户北外滩,无不看中了北外滩产业集群、要素成链的优良营商环境和独特区位优势。
未来,对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随着北外滩金融港和航运“一线两圈四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北外滩发展势必挥就新的精彩篇章,虹口也必将成为一片“实施高标准管理、实现高水平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