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自闭少年走失24小时 朋友圈爱心接力找回家人
2018-5-2 10:29:23发布88次查看
临港青少年事务社工现场采集走失少年信息。受访者供图
据《青年报》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片蓝天,家住杨浦区的15岁自闭症少年小王(化名),心中的蓝天在浦东临港。为此,今年“五一”期间他独自一人直跨上海100公里,最终走失在南汇。所幸的是,经过临港小伙伴的“朋友圈”爱心接力3小时,终于帮小王找到了家长。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公交司机将孩子交给民警
4月29日晚9点50分许,龙港快线末班车woa-222号公交车像往常一样,缓缓驶进南芦公路、永辉路站点,虽然没有乘客下车,但驾驶员仍然有站必停、到站开门,突然在候车亭的背面有一个人影以极快的速度跳上车。
上车后,乘务员朱伟红才看清是一名16岁左右、穿戴整洁、胖嘟嘟的少年,就上前向其售票,但上车的少年没有言语,用一种非常人的眼神盯着朱伟红,随后不断地调换座位,还将车上的一张报纸随手撕碎,塞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咀嚼,感觉到异样的乘务员立马将这一情况告诉了驾驶员彭卫军。彭师傅通过车内后视镜观察到这个少年精力旺盛,在车厢内跳来跳去,并不断地往嘴里塞碎报纸等物,行为很是怪异。
“我感觉这是一名弱智少年,身边没有人陪伴,估计是走失了。”这时彭师傅身上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天色这么晚了,到站后他将何去何从?很容易发生意外的,我一定要帮他找到家人。“就在车辆驶进果园镇时,恰巧一辆治安巡逻车迎面驶来,彭师傅连忙拦下警车,将孩子交给了民警。
民警将少年带回临港芦潮港派出所核查,经公安、民政等方面的信息比对,均无法确认少年身份。在民警的耐心开导下,少年歪歪扭扭地画下“三横王”,民警猜测孩子可能姓王。考虑到孩子还没有吃饭,民警给孩子买来了糕点,并安顿他暂住派出所。
“五一”假期,临港地区迎来了客流井喷,4月29日客流约74000人次,4月30日客流量更是达到85000人次。民警们很忙,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怠慢这个孩子,值班民警和辅警一直都在陪伴他,照顾好他的一日三餐。
到了4月30日,仍没有孩子家长的消息,见孩子好像听得懂南汇当地方言,民警推测这可能是南汇当地的孩子,便委托临港管委会帮着一起找家长。
发动朋友圈3小时找回家长
4月30日下午4点30分许,临港管委会总值班室接到芦潮港派出所报告,参与值班的青少年事务社工朱张茜与从事社会救助的临港南汇新城基层团支部书记徐列阳第一时间赶到了派出所。
“我们说的话,他看起来大多能听懂,但不会写字,话含在嘴里无法表达。”临港地区团工委负责人孙筱和告诉青年报记者,在了解基本情况后,他们积极联系浦东新区救助站、市青少年看护所等,寻找可能的救助救济渠道;另一方面,青少年事务社工也与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联系,争取上级团组织的指导,并与派出所商量,联系媒体力量帮孩子寻亲。
下午5点不到,浦东新区12355负责人第一个编发了“寻亲”微信发到朋友圈。之后,临港管委会组织人事、南汇新城镇党群部门也齐动员,在浦东新区残联、各救助条线、党工团条线广泛扩散这条微信。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300人转发了这条“寻亲”微信。
晚上8点多,好消息传来!孩子的婶婶,通过朋友的朋友,从网友“初升的太阳”的朋友圈,看到了孩子在芦潮港派出所的消息,立刻跟派出所民警取得了联系。
事实上,100公里外的杨浦区新江湾城附近,小王的家人也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29日晚饭前后,他们突然发现孩子不见了,全家出动在家附近、孩子常去的地方找,一无所获,他们已经找了整整一个晚上,并于30日早晨报案,但因未达到失踪时限要求,相关走失信息还未在公安信息系统通报。在此之前,小王已经走失过一次。
晚上9点多,孩子的父母、叔叔婶婶驱车从杨浦区赶到临港,一见父母,少年立刻站起身来,走向他们,嘴里模糊地叫着“爸、妈”,一家人紧紧相拥。
“我们根本想不到孩子能跑这么远。”小王家长介绍说,前两天确实听孩子一直在说“滴水”、“滴水”,没想到还真去了滴水湖。小王的父母是普通工人,但很疼爱患自闭症的儿子,每周都会带他出去转转,去年还曾带小王去过一次临港滴水湖。没想到,小王就此记住了。
“民警虽然警务工作繁忙,还是抽出有限警力,照料孩子一刻不敢疏忽,想尽办法为孩子确认信息、找寻家人。我们上海社会救助工作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党政各个部门节假日不休息,大家第一时间联动、全员扩散消息,比对信息,争分夺秒帮孩子找家人。”临港地区团工委负责人孙筱和表示要感谢每一位朋友圈、微信群内转发消息的爱心人士,正是大家的每一点努力,构成了“爱心寻人”的超级信息“灯塔”。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