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那么多老房子,何时都能开口“讲故事”?
邬达克旧居,右侧为主楼,左侧为辅楼。蒋迪雯摄
一场名为“老洋房阅读之旅”的活动日前在上海举行,主办方选出了武康路等十条历史风貌保护道路,推荐市民去游览,同时提供了一张与这些道路和相关历史保护建筑有关的阅读书单,其中有城市规划专著,也有名人轶事、历史小说。
这是一个贴心的细节,更值得人们深思:建筑要“可阅读”,街区要“可漫步”,恐怕不只是走走看看就够了。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历史风貌保护的力度,梳理出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64条“永不拓宽”的历史风貌保护道路和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大力度的保护及修缮,让一批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建筑“重见天日”,变得更新更美。
但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些老建筑看起来很美,可人们“走不进去”“用不起来”;一些老建筑因为受到“网红店”青睐而人流涌动,一旦“网红店”的潮水褪去,便又重归寂寞。
建筑本来不仅仅是拿来“看”的,更是拿来“用”的。如果历史保护建筑不能与城市生活相融,单纯留下一个“历史标本”,并不符合保护的初衷。对城市管理者而言,保护老建筑不止是建设修缮层面的技术问题,还与规划、商业、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相连相通。
留下老建筑、老街区,只是第一步。让它们真正嵌入城市、嵌入人们的生活,也要让它们“开口讲故事”。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没有有血有肉的故事,老建筑只是“漂亮的钢筋混凝土”,人们读不懂它,更不会被它吸引。
上海的历史建筑远远不止千余座,有大量历史故事等待挖掘。在这方面,政府应当花心思、花精力,还要提供多元的渠道,让人们有机会去了解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更长远的是,如何让这些故事“活”起来?这需要动更多的脑筋——是做博物馆,还是开“网红店”,不能“一刀切”。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的气质和定位,将合适的业态匹配进去,才是对其更长久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