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大讲坛"第一期:郑敏之、丁松分享世乒赛冠军背后的故事
2018-4-29 21:05:22发布107次查看
丁松(左)和郑敏之的身旁摆放着他们当年捧起过的考比伦杯和斯韦思林杯。
郑敏之手把手指导小球员。
丁松拿手机当球拍过招小选手。
东方网记者曹子琛4月29日报道:今天下午,由上海体育学院主办,东广新闻台、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承办的“国球大讲坛”系列活动第一期在乒博馆冠军堂开讲。世界冠军郑敏之和丁松作为首期主讲人,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冠军奖杯背后的故事。
郑敏之,横拍打削球,防守稳健,善于突击起板。1963年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就与张燮林合作,击败当时世界混双冠军——日本选手荻村一智郎和松崎君代。1965年南斯拉夫卢布尔雅,在荣国团的率领下,她与林慧卿、梁丽珍、李赫男组成的中国女队,又以3比0战胜实力强劲的日本队,谱写中国女队首夺考比伦杯的辉煌历史。
丁松,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攻削结合打法。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上,在决赛中担任第三单打的他,战胜瑞典名将卡尔松,最终与队友王涛、马文革、刘国梁、孔令辉共同捧起男团冠军奖杯斯韦思林杯。这个意义非凡的冠军,不仅让当时如日中天的瑞典队梦碎四连冠,也标志着中国男队走出低谷,开启雄霸世界乒坛的序幕。
郑敏之作为主力队员亲历了中国队历史性首夺世乒赛女团冠军的过程,她在大讲坛现场回忆了诸多往事。譬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给国家队选手配发的运动装备,每人每年只有两件短袖上衣和一套还是一套半的长袖运动服。发的那种绒裤,今天也只有在廉价服装摊才可能见到。那时候,选手们出国比赛时穿的正装、大衣,用的行李箱等都是统一借来的,回国后就得还回去。为了参加世乒赛,她主动提交“请战书”。在决赛第一场赛前挑球时,郑敏之发现对手关正子的手在颤抖,顿时提振了士气。而当被问及世乒赛冠军奖金的数额时,郑敏之告诉大家,没有奖金。
丁松则回忆道,90年代初,国手们已经可以领取进口品牌tsp的运动服,所以每次回地方队,总有人问他能不能给两件tsp。他也毫不避讳地谈及第43届天津世乒赛决赛时的紧张心情。据丁松描述,当队友王涛首轮对阵瓦尔德内尔时,他都不敢坐在场边观战,便回到休息室。当时,他的交战对手卡尔松恰好也在那里给球拍上胶。瑞典人随后向丁松做了一个握拳振臂的疑似挑衅动作。比赛开始后的前五球,丁松更是紧张得两腿发软。但即便如此,渐入佳境的他最终还是以2比0击败卡尔松,为中国男队拿到关键一分。
尽管郑敏之与丁松打球的年代相隔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两人所处的训练馆内都有每逢大赛来临前的倒计时牌,墙上均写有为国争光、提振士气的口号,同为削球手的两人又都习惯在自己的球拍上修修补补。最重要的,从荣国团、郑敏之等中国乒乓球前辈那里传承下来的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财富,感染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乒选手。
活动尾声,现场观众还获得了和世界冠军交手的机会。丁松更是被主持人要求用手机当球拍与小选手过招。
据了解,“国球大讲坛”每期都会邀请世界冠军来到乒博馆作分享,把冠军故事和国球精神带到市民身边,打造一个以乒博馆为依托,以广播为平台,面向市民的乒乓文化品牌。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