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展、赏戏,在“五一”的上海街头重温“海派故事”
五一群文活动丰富,“医本正经”中医药常识科普互动展亮相市群艺馆一楼展厅。
“五一”劳动节到了,沪上各文化空间相继推出丰盛的海派文化大餐。在市群艺馆,“锦绣中华”展将三林地区的刺绣、帛画技艺娓娓道来,并展示了传统非遗的创新成果;在百年大世界,沪语节即将启动,滑稽戏、独脚戏、沪语讲座轮番上阵;而在江苏街道,影像中的上海老行当图片展则记录了几近消逝的弄堂理发匠、铁匠等特殊职业,留存了老上海的城市记忆。
看展:非遗玩出新花样
三林刺绣形成了线细、行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等特点。
三林刺绣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三林刺绣将“四大名绣”的精华融入自身刺绣工艺,吸收西方的明暗透视技法及“抽、拉、雕”工艺,形成了线细、行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制细腻不留针线痕等特点。即日起至6月3日,“锦绣中华——三林刺绣、帛画作品及文创精品展”亮相市群艺馆二楼的“上海故事”展厅,近60件刺绣、帛画精品夺人眼球。
如今,三林刺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传统绣品外,当地还开发出围巾、旗袍、睡衣、手巾等衍生品,与传统绣品一道展出。“细看令人惊叹,不论是白鹤、荷花等传统题材,还是手帕等生活用品,都绣出了光感和立体感。”在展厅内参观的严晏说,“三林刺绣,一针一线绣出了国家非遗。”
帛画作品及帛画反收伞衍生品。
帛画是指中国传统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自三千多年前由中国古代画工创造后,帛画的绘画技艺、法度标准、审美法则日臻完善。但元代以后,由于画家舍帛从纸,帛画的法度标准一度濒临失传。直到近代,得益于上海画家冯超然及其弟子郑慕康对重彩绢帛绘画的执着研究与实践,帛画这一古老的民族瑰宝终于重获新生。此次展览展出了帛画传承人穆益林的四幅新作,从不同的角度看,每幅画作能显示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展厅内,两件帛画旗袍色彩斑斓,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现场还能看到帛画披肩、帛画反收伞等衍生品,是古老艺术创新发展的又一案例。
在宣化路3号的江苏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上海老行当”图片展引出了老上海人的回忆,也引出了新上海人的好奇。在以前的弄堂里,一张板凳、一个面盆架,几把老式剃刀,就组成了一个简略的剃头摊,上了年纪的爷叔是最常见的顾客。另外,弹棉花、拉榻车也是常见的街头景象,更不用说随处可见的粮店、布店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些老行当改头换面保留了下来,有些却因为不适应时代需求而消逝了。“老照片中的铁匠、木工、卖花姑娘,都代表了一段历史。”附近居民何阿姨感慨地说。
赏戏:重温沪语故事
百年大世界充满了浓浓的“沪”味。5月1日至15日,大世界沪语节系列演出精彩亮相。古装滑稽戏《打新娘》、幽默风趣的沪语讲座与上海话传习课程都将一一上阵。王汝刚、钱懿、陶德兴等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的表演艺术家们将带领观众重温海派滑稽戏的魅力。
在上海街头,有一群持证街头艺人,他们或擅长吉他、口琴,或擅长棕编、绳艺。“五一”小长假期间,徐家汇街道引进了街头艺人文化项目。每天下午,陈黎波、殷铠、风部落组合、刘俞组合等街头艺人组织会走进东方商厦和徐家汇公园,为市民和过路游客带来吉他、口琴、爱尔兰哨笛等街头表演。“我之前不知道什么是爱尔兰哨笛,逛街的时候被歌声吸引了,过来听了好一会儿,觉得非常优美。”市民顾小茹说,“身边有了音乐,就有了惊喜。”小长假结束后的每个周六,市民都能在徐家汇商圈中欣赏街头艺人的演出,未来还将增加魔术气球、剪易拉罐等手工艺术表演类目。
在新虹桥中心花园,5月1日将迎来“鼓舞中国梦”专场演出。现场,观众能欣赏到首部原创海派鼓乐“鼓·舞中国梦”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