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黄丽春、通讯员崔怀义4月28日报道:今天上午,金山区召开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总结表彰暨水质提升工作推进会。记者从会上获悉,金山区将用三年时间全面消除区内劣v类河道水体。
图片说明:会议现场
据了解,金山区在2017年完成了全区185条段198公里的河道整治任务,中小河道整治进度和成效走在全市郊区前列。2018年,金山区将消除全区40%的劣v类河道水体,2019年底争取基本消除劣v类河道水体,2020年底实现全区水质的进一步提升和巩固。
185条段河道 重现水清岸绿
“以前河水黑臭,河道淤积,现在不仅河水变清了,岸边还修了防护栏杆、健身步道。”卫城2组浜旧貌换新颜,居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城乡结合部河道水质的变化。然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乱象:外来人口多,违建密集,生活污水全部排往河道,居民苦不堪言。
图片说明:整治后的卫城2组浜(资料图)
金山区去年整治的185条段河道大多都是类似卫城2组浜这样的情况,违建林立,给整治带来极大难度。为此,金山区迅速启动“河长制”建设,相关部门审时度势,找准河道治理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治水先治岸”,大刀阔斧开展沿河违建拆除。同时,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置、规模化养殖场综合整治等工作,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夯实治理基础。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采取水利工程整治、河道底泥疏浚、打通断头河、拆坝建桥等多种方式推进河道整治。2017年,金山区完成了河道拆违总量近12万平方米,工业企业整治224家,沿河截污纳管18.8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10600户,规模化畜禽养殖整治20家。
观光休闲健身 让河道“活”起来
金山区在开展河道整治时,注重创新思路,探索出不少生态修复的好方法。亭林镇银水河整治完成后,水务部门邀请专业机构,采取原位取水,将水中的菌类、藻类,通过液体膜菌藻发生器形成高效的菌藻投入到河道中,建立起菌藻互作共生系统,从而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此外,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来改善水质,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图片说明:整治后的老红旗港(资料图)
河道整治也要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老红旗港位于金山新城,是金山滨海地区的骨干河道,过去一直是土坡护岸,因河道狭窄,淤积非常严重。相关部门在制定整治方案时,除了河道疏通、护岸建设,还以营造生态文化景观为目标,新建绿化、景观桥梁、亲水平台、健身步道等,展现金山新城海边城市的特点。如今的老红旗港已经成为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河长制”全覆盖 全民护水在行动
金山区自去年2月启动“河长制”工作以来,在全区建立起区、镇两级河长制体系,设立了区、镇两级河长制办公室,印发河长制工作方案和制度,各级河长和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河道管理责任,为全区河道综合整治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区1944条河道1550名河长名单向社会公布,实现了河长制全覆盖。区第一总河长赵卫星、总河长胡卫国带头巡河,他们用脚步丈量河道,进行现场把脉、开出治水良方,协调推进河道整治取得实效。
今年年内计划消除全区40%的劣v类河道水体。目标定下了,具体怎么做?金山区提出多条举措。首先是严控污染物入河,推进雨污分流、污水收集处置、排水管网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整治等工作。其次,加强河道生态治理,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同时,沟通水系,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推进断头河治理。此外,继续深入推进河长制,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区推出了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河长app,融合信息查询、信访举报、河长巡河、政务公开、公众参与等功能。如今,不分线上还是线下,“消除劣v类河道水体”攻坚战已在金山区全面打响。
(本文图片由金山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