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江川街道挂职锻炼第二小组实地走访了江川路街道南洋博仕欣居和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针对垃圾分类等城市精细化管理问题进行调研。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提问,努力探求垃圾分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深入了解“大管理”机制。
博仕社区每天垃圾回收的时间是早上7:30-8:30,在这期间,前往固定垃圾分类站点投放垃圾的居民络绎不绝,大家先将湿垃圾投入回收桶内,然后将塑料袋和其他干垃圾放入后侧的垃圾车,还有一些居民自发的用环保的垃圾桶代替塑料袋,能够实现循环利用。
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都有一个绿色账户,每进行一次垃圾分类能够积10分,满一定数额可以兑换小礼品,例如肥皂、洗衣粉等生活用品,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身穿绿色志愿者服的周师傅和妻子一起,为小区的环保事业做了许多贡献,“能为小区的环保做一点事情,我很骄傲”。周师傅如是说。居委会工作人员对夫妻俩的工作表达了谢意和赞赏,并为其提供口罩、手套等卫生用具,方便夫妻俩更好的工作。
社区居委会的蒋敏敏老师告诉我们,博仕欣居垃圾分类工作已有两年经验,最初只有寥寥几人主动进行垃圾分类,一个回收桶也塞不满,而如今三个回收桶满满当当,这一可喜变化离不开社区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和辛勤付出。“我们只要有机会就向居民们宣传垃圾分类,一点一点的转变居民的环保观念,成效显著!”蒋老师自豪地说。
环保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城市精细化管理更要落到实处。依托居委会,实现基层精细化管理,逐步转变观念,将是解决垃圾分类等顽症的必由之路。
接下来同学们参观了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网格中心负责人向同学们细致讲解了网格中心的运行机制与部门职能。
同学们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网格中心的各个职能部门,在监控室了解到案件信息是如何收集上报的,在数据中心了解到网格中心信息平台如何对案件进行收集汇总和记录的,在市容和交通部门了解到三级服务平台是如何通过路管会等组织进行协调处理的。
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讲解和操作,同学们了解到一个案件的发生、上报、处理、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对基层精细化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不仅需要基层工作者的宣传引导,更需要网格化联动和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相信选调生们从这一“课”中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