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空对话: 鲁迅在1907年是怎样谈论但丁的呢?
2018-4-27 10:38:14发布74次查看
文学研究会供图
文学研究会供图
东方网4月27日消息:昨天下午,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的“2018大师对话:鲁迅与但丁—上海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活动从第一届“大师对话:鲁迅与托尔斯泰”开始,已成功举办了三期。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但丁家族代表团、鲁迅长孙周令飞、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锡荣,上外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外事处副处长王征、西方语系副教授王建全等参与了活动。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入住景云里23号。一代文坛巨匠定居虹口,成为虹口文化史上辉煌的篇章。鲁迅寓居虹口10年,在区域内留下无数的足迹,他写下大量揭露和鞭鞑社会黑暗势力的檄文,也与许多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结下深厚友情。鲁迅是虹口一块响亮的文化品牌。
鲁迅在1907年是怎样谈论但丁的呢?上海交通大学王锡荣教授介绍,鲁迅早在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就已经显然读过但丁,并且在谈论但丁的作品了。
王锡荣表示,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说(译文):“英国人卡莱尔说过:‘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而豪迈地抒唱民族的心志而生存的,乃是国民头等意义的事。意大利虽然四分五裂,但是实际上是统一的,因为她产生了但丁,她有意大利语言。庞大俄罗斯的沙皇,有兵刀炮火,在政治上能统辖广大地区,创立了宏大的事业,但是为什么寂然无声呢?他们内部也许有什么伟大的东西吧,但这个庞然大物,其实是哑巴。……等到兵刀炮火都摧毁了,而但丁的歌声仍然存在。有了但丁国家就是统一的,而没有声音的俄国,却最终是支离破碎的。’”
“在这里,鲁迅谈论的,不光是但丁,而是在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在鲁迅看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没有精神支柱,就是弱小的、落后的,支离破碎的。但丁代表了意大利的民族凝聚力,使她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体现统一的意志。这正是当时中国所缺乏的。鲁迅当时所关心的、所呼唤的,正是这样一种民族精神支柱。在鲁迅心目中,但丁就是一个民族的战士、一个时代的英雄,其意义远远不止于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是全人类的灵魂。”王锡荣说。
据王锡荣研究,在1920年代以后的鲁迅文章中,多次谈到但丁及其意义。1926年,鲁迅在《马上日记之二》里谈到一些社会现象时,提到但丁:“假如在欧美留学,毕业论文最好是讲李太白,杨朱,张三;研究萧伯纳,威尔士就不大妥当,何况但丁之类。《但丁传》的作者跋忒莱尔(a.j.butler)就说关于但丁的文献实在看不完。”鲁迅在这里是讽刺一些人出国留学时,写一些外国人不容易看到资料的中国题材研究课题,便于通过论文答辩,如果写但丁,前人的研究资料非常多,就会望而却步了。
1933年,鲁迅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说:“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这种画的幅数极多的时候,即能只靠图像,悟到文字的内容,和文字一分开,也就成了独立的连环图画。最显著的例子是法国的陀莱(gustavedoré),他是插图版画的名家,最有名的是《神曲》……”。
会上,鲁迅长孙周令飞说,鲁迅曾在上海生活了十年,上海是使鲁迅成为民族魂的城市。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表示,虹口是文化大区,也是鲁迅故居和鲁迅墓的所在地,将做好鲁迅文化的弘扬。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