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缓缓驶入泖港镇新建村,路边繁茂的树木成荫;依水而建的住宅整齐林立、道路整洁。
新建村地处浦江上游,4.69平方公里区域面积中,葱郁的涵养林地占村域面积20%,原生态的草木错落,植被丰富,滋养着浦江水源,土壤肥沃。自2014年创建美丽乡村以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翻修房屋,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这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村三站,垃圾分类成“系统”
小松发现,新建村的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两个不同颜色的“小桶”。工作人员告诉小松,这里的村民从前随手倾倒垃圾的坏习惯现在已经被这两个“小桶”彻底改变了!其实,这得益于新建村一条完整的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化处置链。
标准化垃圾房6座,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1座,再生资源交投站1座,湿垃圾积肥池2个,分类收集短驳车9辆,家家户户都配有干湿分类垃圾桶……这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分布在泖港镇新建村15个村民小组内,已然成为与村民紧紧相伴的生活必备品。
这几年来,村委会组织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培训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党员干部先行,再传播给身边的朋友与邻居。特别是对于村居中的老人,他们记性不好,志愿者们就进行特别“辅导”。一遍遍将分类口诀念给他们听。
渐渐地,村民们就知道了各类垃圾如何分类,在扔垃圾前就将干湿垃圾分好类,每天早晨,村里特别培训过的4位保洁员,会再次辅助分拣和收集,遇到分类错误的还会对村民进行指导。经过“二次分类”的湿垃圾则会送入村湿垃圾处置站;干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如废旧电子设备、废金属、废纸板、废报纸、废塑料等低价值回收物,则被送至新建村再生资源交投站。
在新建村的田间小路边,有一座干净整洁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投放站墙上张贴着垃圾分类要求、公示牌、责任牌和工作制度等。新建村党总支书记蒋继军介绍:“每座垃圾房都配备一组标准垃圾桶,由专人管理,配备清洁设施,并建立了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台账。”
全民参与,让垃圾“重生”
来到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有一个神秘的“大机器”。就是通过它,来到这里的湿垃圾即刻面临“重生”。
通过处置站工作人员在操作台上进行精细分拣,将细小杂物如石头、玻璃、塑料、金属等被一一拣出。分拣好的湿垃圾经多项工艺,5~7天发酵后的湿垃圾最终变成干泥巴状、无臭味的有机肥料。
“经过资源化处置的湿垃圾可以减量约90%,剩下的10%就成了有机肥料,在我们村,基本可以做到湿垃圾不出村。”新建村党支部书记蒋继军向小松介绍,“村民们有需要,就可以来取肥料,对于农作物种植都非常好。”
最受村民们欢迎的是每周五的交投站开放日。新建村将回收工作结合农村绿色账户,村民们可以将自家的可回收垃圾送到这座再生资源交投站。
对于村民送来的低价值回收物,将采取绿色账户积分卡扫描积分兑礼品和现金结算的方式奖励村民。站点工作人员每天会在村内“兜”上几圈,让有需要的村民不出门就能实现垃圾回收。
变废为宝,让村民共享
在新建村让垃圾变废为“宝”的方式还真不少。每周五,不仅是交投站开放日,村里的酵素工坊也开始“运作”,一群酵素制作爱好者们在这工作起来,用厨余垃圾制作“网红”酵素,同样让村民们惊喜不已。
徐阿姨和其他几位伙伴是这儿的常客,她们几乎周周都来报到。环保酵素是酵素工坊的金字招牌,简单4个步骤,制成的环保酵素可用在家居清洁、个人清洁、农业养殖、环境治理等领域。
“村民养成使用环保酵素的习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化肥、农药用得少,可以改善水体和土壤环境。制作环保酵素,还可以帮助村民养成垃圾细分类和减量的习惯,缓解环卫所垃圾处置的压力,促使垃圾再次利用,真正做到垃圾‘变废为宝’。”蒋继军说。
环保酵素的另一大效用是可加速积肥池里的秸秆腐化。小松注意到,投入环保酵素的积肥池,秸秆腐烂明显加速,3个月即可腐烂,比原先快了一半时间。
据了解,新建村已建立垃圾分类“督导员”进行指导与监督,将垃圾分类与星级家庭等评定挂钩,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
新建村的这条“分类处置链”,将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有机串联,让大家了解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将垃圾分类变成了村民们的“举手之劳”,共享分类处置成果也带给了居民们更多热情……
这套极具“农村特色”的垃圾分类办法,让村民们从陌生到了解,养成了良好习惯,自觉爱护身边的环境,携手共建更美丽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