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钥匙、一个电话、一盆花、一把雨伞、一把拖把、一把电焊枪、一把刀……一米阳光志愿团和这里的便民服务,可不仅仅是5530弄的居民才晓得的小故事,这可以说是整个吴泾都家喻户晓的大品牌!
每个月15日,不论刮风下雨,吴泾新村的“相约十五”志愿服务行动总是老时间、老地点开张。一转眼,已经快要6个年头。前来参加的人从吴泾新村的居民,逐渐扩大到片区内外的多个居村。而负责运作的一米阳光志愿团也从原本的26名成员,发展到了85名。其中三分之二是党员,与社区志愿者一起,积极为百姓提供修小家电、修羊毛衫、修雨伞、磨刀、扎拖把、理发等近20项生活便民服务。
党建引领,老小区焕发新生机
吴泾新村是吴泾的老旧小区,社区居民40%是老年群体,60%住户与邻里煤卫合用。房屋漏水、楼道堆物是曾经较为集中的矛盾点,发挥党员力量,以服务促和谐,一米阳光团的成立让社区党员成为社区自治共治的中坚力量,为居民区党支部作有力支撑。
吴泾新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孙国权虽不是一米阳光团的创始人,但这近六年间的坚持,有他的辛苦付出。孙书记回忆:“一米阳光团可以说是党支部的左膀右臂,周一到周五每天有两名党员在工作室接待居民,一部分矛盾在这里就能得到解决了。‘相约十五’项目最早叫做党员志愿奉献日,希望用党建引领结合百姓需要的便民服务,改善小区邻里间的矛盾。”
成立一米阳光志愿团后便有了“相约十五”志愿服务日,除了党员志愿者,小区居民也纷纷加入到“相约十五”志愿服务中来,这一坚持,就是六年。因为小区内居住的居民大多是工厂的退休工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手艺”。挖掘出手艺人的同时,更挖掘出了吴泾新村党员的凝聚力。一米阳光志愿团团长道明森就这样感叹,“我觉得小区的一大财富就是我们的党员,大家不拿一分报酬,但都很投入。”也许正是这样的精神,让一米阳光团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运营模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力量加入。
汇聚奉献,营造大爱
一位居住在新华新村的缝纫老师傅是看到《共建吴泾》社区报上对一米阳光团的介绍,慕名而来报名参与志愿者。老师傅有哮喘的毛病,从新华新村走到吴泾新村大概千余米的距离,他可能要走上半个多小时,但仍然每个周三坚持来到邻里中心提供服务。
永北新村一位80多岁的老伯擅长维修小家电,坚持每周两次提供服务。有一次孙书记去他家里看望他,便提到:“你现在年纪那么大了,就不要参加志愿者了吧。”老伯却反问一句:“做志愿者有岁数大小伐?”孙书记劝说道:“虽然没有年龄限制,但万一你参加志愿者过程中,有什么意外我们不好向你儿女交代啊。”老伯则坚定地说:“这个你不要管,我的父母都是老革命,我现在想要为社区做贡献,你难道要阻止我吗!”
团队中有一位修羊毛衫志愿者,40多岁的阿姨在团队中属于年轻力量。她家庭离异,带着生病的女儿一起生活,家庭比较困难。孙书记了解情况后,与劳务所取得联系,帮助她解决了工作问题。这位阿姨送了一面锦旗、一封感谢信,还夹了一张购物卡。孙书记回忆说:“我们找到她,把购物卡还给她,她当时就表示想要感谢我们。那我说,既然你有这个心,就用你会修羊毛衫这个技能来给我们社区服务吧。她特别高兴就答了。”
成立之初,“相约十五”一年仅开展6次活动;如今,不仅每月活动雷打不动,还会在七一、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大节日进行加量,每年约开展15次。而一米阳光团每周一到周五在邻里中心开展日常便民服务,每年约服务15000人次。
党建引领,聚沙成塔,志愿服务,汇聚阳光,一米阳光团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