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600万粉丝 “青春上海”矩阵打造触手可及的共青团
2018-4-27 14:17:06发布62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网上共青团项目组:从“建立平台”到“迭代产品”活动“网”上走点开手机团组织触手可及群团改革后的2016年,已在“互联网+教育”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的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联合创始人于杰成为了团市委兼职副书记。“我来团市委兼职是要发挥自身互联网思维的优势。”于杰清楚,身上担负的“协管‘网上共青团项目组’”可是个不小的任务。毕竟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学习、交流、娱乐,共青团要想更贴近青年必须要往“网”上走。群团改革后专门建立的“网上共青团项目组”也是从青年人需求端口开始,找起了“痛点”。
青年对团组织“辨识度”不高;共青团活动难符合青年胃口;青年服务只停留在机关8小时,却没贴合“青年时间”……调研出的青年痛点都成为“攻克点”,并一一记在了项目组成员的行动计划里。不久后,想为青年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网上共青团1.0”正式建立。
这一版本的网上共青团到底做什么?简而言之,“网上共青团”建设就是以“青春上海”官方微信作为统一入口,以“电子团务平台(电子团员证系统)”、“act+平台”、“青年之声平台”三大平台为载体的“互联网+共青团”的系统工程。
互联网项目的建设可不能一锤定音。团队成员定期将“青春上海”微信公众号、act+的粉丝数、活跃度等使用大数据汇总为报表,分析数据背后的用户反馈。大家发现,“凡事包办”的“网上共青团 1.0”因活动缺失特色和重点的内容,导致当时关注量的增长幅度并不理想。
改!团队从青年诉求出发,在“青春上海”微信端打造了“国旗下成长”、“名校大讲堂”、“青年进社区”等引领青年的特色“拳头产品”。青年用户也可以在“act+平台”线上报名、线上关注活动情况、线上反馈活动建议。在此过程中,“青春上海”的使用频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更新”2.0 版本时,团市委联合签约了如沪江、美团、哔哩哔哩、喜马拉雅、世纪出版、上海大剧院、上影股份、久事体育八家互联网领军企业。这些在文化影视、体育活动、网络学习、生活休闲等各领域的行业“翘楚”,早已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
其在结成合作伙伴后,对接act+平台“找活动”、“找福利”、“找资源”、“找朋友”各板块,提供“团属福利”。
网上共青团项目组成员调查后发现,要想“团”聚全市各区、各单位、各年龄的青年,单打独斗是不够的。
在2.0版本中,包罗不少家团区委、高校、机关、企业网上团组织的“青春上海”媒体矩阵也应运而生了。
“青春上海”2.0版本火速吸引了数十万的新“粉丝”。但它升级迭代的路还没有结束。“我们就只坐在机关大楼里面,青年人群不会想跟着我们走。我们在工作方法上要主动去适应年轻人的特点,但价值内核不能变,做好对青年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市委副书记刘伟说,自己和团市委的许多人一样,对于互联网,都在“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对项目组成员而言,“互联网+”共青团可不仅仅是简单地把线下活动翻到线上,而是用整套互联网的思维倒逼线下工作,再造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刘伟说:“对上海共青团来说,这也是一次创业。”2017年11月20日,“创业”的脚步踏进了社区。“青春上海”与周家桥街道办事处共同成立“社区体验馆”,携手8家青少年关注度高、需求量大的行业领军合作伙伴及其他优质资源,集中引入社区和青年中心。
在社区活动中,世纪出版集团带来了少儿绘本阅读体验;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则献上了最新演出季展示;在久事体育的展位上,不仅能扫码送周边,还有互动小游戏;上影股份的展位前人头攒动,大家纷纷与“神奇女侠”和“蝙蝠侠”互动合影;喜马拉雅fm的“有声博物馆”形式新颖;美团点评集团的 love lab 线下体验店活动更是独具特色。
两年间,“网上共青团”项目已升级了三次。在 3.0 版本中,24 小时守护青少年群体的上海12355网络咨询服务平台——“青小聊”也在2017 年年底加入了“青春上海”服务联盟。
团市委党组成员、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主任周建军介绍说,在“青春上海”微信号上开通网络在线咨询是由于用户的直接诉求。“你们能开通网络在线咨询服务吗?”在12355微信、微博平台下,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诉求。如今,网上共青团3.0版本中,该平台具有五个功能,包括每天早上 9 点至晚上 11 点提供在线咨询的专业咨询板块、针对当今热点进行文章发布和讨论的话题板块、为个人答疑解惑的问答板块、介绍课程和讲师公开课程报名的守护者计划板块和提供各类趣味性心理测试的测试板块。
被问到 1.0、2.0、3.0 版本的更迭时间时,网上共青团项目专员刘芳表示,很难记起具体的日期了。“因为一年一规划一执行的‘行政思维’已不适应网上共青团运营模式了。我们在用‘互联网思维’——问题导向的思路,发现问题后火速迭代产品。”在刘芳看来,当下的网上共青团建设未曾停歇过,“青年需求在变,‘网上共青团产品’将继续升级迭代。”网络文化产品:从“模仿”到“原创”“主旋律”文字兼有“10万+”点击率仅2017年,青春上海就收获了38 条10万+的推文。创造这一不俗成绩的,是青春上海“90后”小编团队。唐昱霄便是其中的一员。
青春上海众多10万+微信中,小唐最满意的一篇是《新西兰地震后,满天都是来接中国游客的救援飞机,歪果仁统统看呆了》,这篇推文目前还保持着青春上海单篇推文最高阅读量——290万+“。而且这篇推文也是青春上海最早在微信平台上编辑发布的,时间上早于很多其他主流微信大号。
这篇推文的成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因为有290多万读者愿意在信息纷杂的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里点开这条‘主旋律’微信;有16.6万读者选择把这条微信分享到朋友圈,让它成为娱乐八卦晒娃炫富中的一股清流;有2.1万读者特意拉到文末点上一个赞;还有3500多位年轻人特意花时间写下了自己的留言,每一条都热情洋溢,爱国心爆棚,甚至连他们的留言评论,也能够获得上万的点赞。”这条推文让小唐深深感悟到,在“娱乐至上”的手机阅读时代,不娱乐、不八卦、不炒作、不“狗血”的青春正能量账号“青春上海”不但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而且在大伙儿的手机屏幕上还能拥有一席之地。
“互联网改变着社会,塑造着青年人。运用网络新媒体凝聚引导青年,成为青年思想引领的重中之重,关注和表达需要更符合舆论场。”团市委党组成员、挂职副书记丁波表示,打造网上共青团,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都要发生深刻变革。“建设凝聚服务青年的网络阵地,并不是说做一个信息系统那么简单,而是要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针对当下青年热衷短视频的情况,团市委“网上共青团”项目组成立了视频工作室,根据青年的兴趣爱好,生产他们喜爱的网络产品。
《我在上海挺好的》视频是青春上海和青年视频制作团队合作,策划长达 2 个月时间,摸透在上海奋斗的年轻人的过年情感而出品的“新春献礼”。短片中,那些春节未能回家过年的全国各省市的年轻人,站在与各自家乡同名的上海马路路牌下,用家乡话讲述自己在上海的状况,与家人互动,透着浓浓的思乡情,也传递了上海这座城市带给年轻人的温度。这部短片不仅在大年初一登上了“外滩大屏”,探索了新媒体和户外大屏的分类呈现手段,扩大了传播力和感染力;还从参加“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的1203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专场展映。
如何让思想引领更易被青年人接受?党的十九大开幕前,“青春上海”发布的微视频探索了一条路。
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开幕。10月17日“,青春上海”发布的一条由明星胡歌、关晓彤、陈龙、何琳、刘小锋等演绎的“青春喜迎十九大接续奋斗中国梦”微视频在上海青年的朋友圈中多次转发。视频中,他们铿锵有力地说出了自己的青春誓言:“青年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年轻的电影人们,也举起了精神旗帜……青春喜迎十九大,接续奋斗中国梦。”这条微视频单条就获得了300多万的播放量,共青团中央等账号的转发将微视频接力活动推向了高潮。
“这些明星都是公益‘献声’。这条青春誓言也是我们上影团委的小伙伴们一起拟定的。首先挑选了习总书记讲话中最让我们感到振奋的话,结合团市委提出的喜迎十九大的口号,再融合我们想对其他电影青年说的鼓励话语而形成。”上影集团团委书记季节告诉青年报记者,与“明星版”配套的“团员青年版”微视频于9月7日至10 月 15 日期间,在上影旗下 50 家影院的 360 个影厅投放播出,共播出68100多次,200多万人次的观众听到了昂扬正能量的“青春之声”。
矩阵建设:从单打独斗到合力联盟线上凝聚上海600万青年共成长
在团属媒体中,“华政青年”公众号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2015年度团中央学校部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一名。
华东政法大学团委书记陈赛金介绍说,华政团委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青年正面舆论宣传,成立了“华政青年”微信、微博、直播三大平台协同发声的网络矩阵。“我们还通过开设‘青年之声’工作平台组织青年参与校园民主管理,打造基于移动互联 p2p 式客服体系,实现 7×12 小时在线客服服务,围绕校内、教务、学生事务、后勤事务为青年学生提供在线咨询、维护个体权益、参与校园民主管理、为学校提供合理化建议、提高职能部门管理水平,形成‘有困难找青年之声’的局面。”4 年来,“华政青年”累计推送微信图文5800余篇,关注用户覆盖全校98%的学生。
普陀区团委副书记徐慧敏认为,网上平台是团组织重要的一块“工作阵地”。普陀团区委就将共青团的声音、服务、队伍连接到网上。“比如说,‘带着国旗去旅行’、‘青春喜迎十九大’微视频接力、‘国旗下成长’普陀青少年升国旗社会招募等活动思想引领青年,创新形式,以仪式感感召青年;通过‘斜杠青年’、‘手账 event8.0 x 青春普陀’、‘剽悍江湖极致践行者大会’等活动凝聚青年,直面需求,以社群化贴近青年。”徐慧敏介绍说,普陀团区委还打出了“文化 ip”。他们原创设计的“普小陀”卡通形象、“青声说@普陀”等线下衍生群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服务由线上延伸至线下,提升青年对共青团的黏度。
在互联网团建名单里,“青声入微”的“曝光率”也很高。上海公安共青团微信公众号“青声入微”开通3年多来,累计发帖 1300 余条,吸引粉丝4.2万余人。“青声入微”主编尹欣告诉青年报记者,他们通过“青声入微”,将团组织的声音、服务直接传递到青年民警,而青年民警也能将思想、建议实时地汇聚给团组织,实现“双向直通”,打造了“触手可及”的公安共青团。尹欣介绍说,《我在警营挺好》帖文获团市委2017年“上海共青团新媒体飞跃创新奖”。“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团工作后,我们发现团组织直接‘链接’到了青年民警,也让团员青年深切感到与团组织‘零距离、心贴心’。”既然团区委、高校团委、单位团组织以自身方式吸引了覆盖范围内的大把青年,为何不团结起来,凝成合力?
2017年,青春上海、上海青联、上海学联、萌动上海、浦东青年、静安新青年、青春普陀、华政青年,smg青团等21家团属新媒体成立了共青团新媒体联盟理事会。这些服务到青年的团队以“共享”、“共建”的方式打出服务青年的“组合拳”。自打有了扁平化的互联网平台,基层团组织的思想文化引领内容、青年活动策划方向也在团市委的网络平台下,多了“菜单式”的选择。合力共建互联网团建。自上海共青团新媒体联盟成立以来,各团属新媒体取得了长足发展,粉丝总量已达 600 余万。虽有成果,“网”上走的团干部们可不曾懈怠。像于杰所说,网上共青团的建设始终在路上。
【大事记】
2016年2月17日,团市委“网上共青团项目组”正式成立。
截至2017年年底,上海共青团新媒体联盟各团属新媒体取得了长足发展,粉丝总量已达600余万。
青春上海微信公众号粉丝数增长至近150万,2017年全年微信总阅读数2723万人次,在上海政务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上稳居“重要机构”类第一。
2017年11月20日,“青春上海”创立了首家“社区体验馆”,搭建线上线下联动活动平台,将优质资源直接输出基层,进一步走近青年、服务青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