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吴佳逸4月26日报道:“总有人来我家门前倒垃圾,我和我老婆都没法出门去河边洗衣服,我知道是谁干的,但我不和他计较,还是来找你们了!”今天上午8点30分,青浦区塘郁村综治中心的大门刚打开不久,就有村民赶来投诉。
“你没有和人争吵,而是把这个情况反映到我们这里,我要表扬你。”每周四,综治中心都由村干部负责接待,今天由徐仰新轮值。
“我相信你们综治中心,一有问题就找到这里来。”
“我今天就会让卫生部门的干部去处理。”
“太好了,太好了。”前后也就几分钟的功夫,村民满意而归。离开综治中心前,村民还在信访接待单上签字表示对结果的认可。
青浦区夏阳街道塘郁村的“两中心”,即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的建设被总结为“塘郁模式”正在全区推广。据村干部徐仰新介绍,“两中心”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9年就开始尝试创新村级社区管理服务模式。2015年初,塘郁村在原有社区事务受理点的基础上,建成了全区首家村级社区事务代理室,也就是现在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的雏形,它将街道行政服务中心部分功能向村延伸,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事,大大方便了群众。
最近一年,“两中心”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服务、齐全功能,现在,“两中心”共有社区治安、人民调解、水电维修、防汛排涝等26个接待窗口,涵盖了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其中,村干部每周四在综治中心“开放式办公”,在窗口接待村民这一模式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的24小时水电维修服务是创新式的村级物业管理方法,被村民亲切地称之为“自家的水电维修管家”。
走到台前村干部窗口办公
图片说明:塘郁村综治中心
信访工作由来已久,塘郁村村委会在信访的基础上,创新了村干部亲临一线接访的工作模式,具体为每周四由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轮流接访,其余时间周一至周五由各条线干部接访,主要是接待村民反映或投诉的各类问题,进行登记并及时处理、化解矛盾纠纷,最后形成书面答复告知。长期以来,已经基本做到了“家事不出户,大事不出队,难事不出村”,村民们的认同感、归属感有了明显提升。
图片说明:徐仰新正在和村民耐心解释
村民黄老伯此前提交了建造宅基地的申请,根据国家规定,一个农民只能有一处宅基地。申请提交后,村委会在审批过程中发现,黄老伯在王仙村另有宅基地,按照规定,需把他处的房屋拆了,归还给集体后才能建造塘郁村的新房。黄老伯不符合新建宅基地的条件,因此村委会驳回了他的申请。
今天,村委会通知黄老伯来办理此事,黄老伯如约而至,当值的村干部徐仰新接待了他。起初,他十分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把他处的宅基地拆了?觉得上级部门怎么揪着我的小辫子不放呢?村干部怎么就不能开开后门放过我呢?
徐仰新耐心解释道:“我们要依法办事,如果我们现在批准你的申请,那就是违规啊!其他人有样学样,那政策法规,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
黄老伯渐渐理解了,和家人商量后,当场就在农民建房的材料上签字,认可拆掉王仙村的宅基地。
自从“开放式办公”后,村干部都没有了单独的办公室,而是把接待村民的窗口视为自己的办公桌,扎根在基层,更近距离地与群众沟通。
走进家门维修服务随叫随到
商品房住宅小区一般都有物业,农村在这方面往往是空白。为此,塘郁村的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创造性地引入物业管理的理念,把水电维修、污水道维修纳入窗口项目,并提供24小时应急服务,有效满足了村民需求。
于是,维修人员的电话被印成名片发放至每家每户,维修服务的项目也事无巨细,大到维修爆裂的水管,小到为老人安装一个开关,9年来,一共受理报修8080多起,在盛夏和寒冬这两个维修高峰期,两位维修人员每天工作12个小时,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两位维修人员也是塘郁村的村民,此前也是专业的维修人员,后被村委会招致麾下。维修人员陈卫平回忆道,有一年夏天,他凌晨3点接到村民的报修电话,村民家里跳闸了,空调无法使用,村民被热得不行。陈卫平二话没说就来到了村民家中,拖了一根临时电线恢复了供电,第二天,再换了一个大的断路器解决问题。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两位维修人员的手机24小时开着,随时接听保修电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抢修,对此,也有些村民“心疼”维修人员,晚上遇到问题能忍则忍,到第二天再报修。
塘郁村的“两中心”建设本着“以民为本”的理念,把“群众办事向上跑”转变为“干部服务向下沉”,就像徐仰新总结得那样:“做群众工作,要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赢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