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打造"法律会客厅"品牌效应
2018-4-26 10:55:43发布106次查看
自大调研活动开展以来,杨浦区法院抓住居民迫切需求、聚焦重点问题、追求最好效果,采取走访、座谈、蹲点、体验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民声民意,切实提高司法为民水平。在一线走访调研中,区法院发现,目前“睦邻中心”功能较为完备,但司法服务功能尚有需求,社区居民对法院工作不甚了解,对法治宣传教育方面的需求迫切。
社区法官“坐诊”
早在2008年,区法院就将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着力点,在全区 12 个街镇建立“社区法官”工作站,选聘退休法官担任“社区法官”,并赋予“社区法官”诉前调解、法律咨询、协助执行、配合审判庭巡回办案、指导人民调解等十一项职责。
在此基础上,针对大调研中发现的“睦邻社区”司法服务功能需求迫切的问题,在四平路街道等社区试点建设“法律会客厅”,配置专门的办公场所,由社区法官“坐诊”,通过拉家常的方式,为居民现场解答法律方面的“疑难病症”。考虑到社区居民工作生活节奏,将“法律会客厅”的会客时间定为双周周四 19:00-21:00,单周白天还安排一天在居委会开设流动“法律会客厅”。
陈国生是位有着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退休法官,作为四平路街道“法律会客厅”的“社区法官”,他的工作主要是参与社区调解、为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据他回忆,有次一位居委会干部向他反映小区某栋楼的两户人家因漏水问题产生了矛盾,涉嫌漏水的4楼住户以不同意破坏房间装修为由拒绝物业查看管道,居委会、物业多次协商无果,几年过去了,漏水问题一直没有解决,3楼居民家中漏水区域的墙体、家具都发生了霉变。
陈国生了解情况后,向4楼住户普及了《物权法》等法律知识,并承诺如果查看后发现不是该户人家的管道导致的漏水问题,物业将出资恢复房间原样。通过努力,该住户同意检查管道,后经物业证实,漏水点确实是在4楼住户的落水管道上,经过维修,漏水问题得到解决,两户人家的矛盾也得以化解。
陈国生告诉记者:“像楼上漏水、防盗门朝外开、楼道堆物等相邻纠纷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置,最终很有可能对簿公堂,造成矛盾双方时间、财产的损失。其实,很多纠纷实际上是双方‘憋着一口气’,只要把气理顺了,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到位了,矛盾就能解决了,邻里关系也就和谐了。”
为服务好群众,杨浦区法院诉调对接服务中心每周还会召集“社区法官”开一次例会,对“社区法官”进行业务指导,“社区法官”互相交流经验。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各街镇社区法官共提供诉讼指导、法律咨询、判后答疑等服务586 人次,指导人民调解、协助化解纠纷 268 件次。
拓宽接近参与监督司法渠道
本着“哪里有纠纷化解需求,就把机制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区法院不断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建设。结合大调研活动,院领导与街镇基层党政组织实现“一对一”交流,倾听意见建议,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审判执行部门与街镇司法所、综治办等基层机构实现“面对面”合作,对涉及社区稳定、和谐、民生的案件,采取巡回调解、巡回审判的方式就地化解矛盾;社区联络法官与各街镇人民调解组织实现“点对点”互动,坚持每周定时定点下社区,为矛盾在社区化解做好承接和协助,为社区建设管理提供建议和帮助。
为增进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秉着“法庭是最好的普法场所、法官是最好的法治讲师”的理念,区法院还组织开展了“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等宣传形式,在坚持“走出去”开展调研的同时,注重“请进来”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利用、开发档案资源,设计建成上海首家专门介绍法律文化和法院建设发展史的博物馆,每月第一个周三下午对外免费开放,由专人负责接待。同时,精心挑选典型案例,每月一次组织居委干部、社区群众旁听庭审。(下转第11版)(上接第1版)区法院表示,通过将静态的展品与动态的庭审过程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人民群众接近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渠道,引导群众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社区居民们参观后也纷纷表示:“以前对法院的印象仅仅来自庭审纪实、案件聚焦等电视节目,今天通过参观,感觉到司法公正、司法为民就在我们身边。”
大数据赋能司法新发展
法院是各类社会矛盾的聚集地,案件数据是社情民意的风向标。
去年下半年,杨浦区法院正式建成启用集审判管理、执行和警务指挥、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信息集控中心,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大调研的深度融合,开发区域审判态势分析模块,为基层治理提供参考。
据区法院介绍,大调研活动开展来,区法院依托审判管理大数据分析平台,开发区域态势分析模块,根据当事人的住址采集信息点,客观展示全区各街镇案件纠纷数量、类型等情况,如刑事案件中,可以针对扒窃案件高发地来加强监控;民事案件中,对物业纠纷较多的小区,可以提示房管部门加强对物业公司、业委会、居委会的管理。
同时,杨浦区法院还秉承“大数据、大共享”的思维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审判活动与地区社会治理具体问题的内在联系,将相关调研结果及时向区相关部门通报。如某时期内受理涉金融产品创新、资产管理等领域的纠纷案件较多,区法院则向金融办和金融机构发出提示,注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安全;对审理中发现的科创企业在行政管理、合同交易、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的漏洞,及时发出司法建议,促进企业堵漏建制。为辖区社会治理提供参考,为防范法律风险、激发创造活力、推动转型升级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司法保障。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