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揭晓未来三年长宁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大动作

2018-4-25 18:30:47发布73次查看
  4月25日,在长宁区政府2018年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长宁区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加快建设国际精品城区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该项计划全面呼应了上海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整体布局。今年起长宁区将从航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等区域优势产业着手,以升级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业配套服务激发产业新动能,通过提升中山公园商圈、虹桥商圈两大“购物圈”能级,擦亮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两张区域文化名片,积极对接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立足长三角、面向全球展示上海区域活力。
拓展服务半径,打造“上海服务”品牌
我们的目标:
1.到2020年,航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税收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每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家以上,培育和集聚一批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2.到2020年,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专业人才比重进一步提高;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岁以上;基本完成全区非成套房屋综合改造,涉及居民6300多户;有序推进精品小区建设,受益居民14000多户;建成一批“美丽街区”、“美丽家园”。
3.到2020年,“一照多址”跨区试点进一步拓宽;“审单放行、零等待”“进口直通”等贸易便利化精准监管试点企业范围逐步扩大;区级企业审批和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或“只跑一次”比例达到95%以上。
我们这么做:
打造长宁“临空”品牌,推进国家级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完成示范区发展规划编制。继续提升上海“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热度,引导互联网企业在长宁形成规模效应。
对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促进贸易转型升级。今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办。长宁区紧邻中博会主会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也将当仁不让地为中博会顺利举行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发挥长宁扎实的现代服务业特色。
聚焦快乐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立足“四有”教师培养,合力推进“三好两优”(好校长、好学校、好教师、优势学科、优秀团队)系统工程;遵循成长规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大中小幼集团化办学,使更多的学校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聚焦健康医疗,建设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上海市同仁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改革,将天山中医医院建设成为长宁区康复诊疗中心、“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提升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医教研综合能级。深化“1+(1+n)+(1+m)”分级诊疗协同模式(“n”为区内专科医院,“m”为市级医院的特色专科)。聚焦幸福养老,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化完善“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为老服务智能化发展。
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战略,全力保护历史文脉,对老洋房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重塑愚园路跨界生活美学街区、武夷路海派风情街区、新华路历史风貌保护街区三条特色街区。通过非成套房屋综合改造、精品小区建设、鼓励和扩大多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作等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创建一批“美丽街区”、“美丽家园”。
进一步拓宽“一照多址”跨区试点,推动政策突破,实现“一张营业执照、多个经营地址、一次行政许可”。复制推广“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推进全国首个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建设。
加大企业大走访、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系工作力度,深化“企业问题清单”和“政府服务清单”工作制度。构建重点企业全库信息网,探索建立企业投诉平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难点、痛点和堵点。
对接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整合碎片化、条线化的政务服务事项前端受理功能,对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形成网上政务大厅政务服务一站式统一入口和出口。制定企业审批和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清单,接入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的企业审批和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或“一次办结”比例达到95%以上。
深耕人工智能,构建“上海制造”品牌
我们的目标:
1.人工智能产业优势初步形成。到2020年,形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
2.在相关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具有高端制造优势的企业总部及研发、设计、营销等企业进一步集聚,助力提升上海制造在研发设计和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这样做:
打造“虹桥智谷”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推动“虹桥智谷”东、中、西部重点载体项目布局和建设,推进落实华为—联通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中心、缤谷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大厦、东方国信智能制造基地等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基地和创新空间。
提升高端制造业配套服务水平。扶持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等航空维修、再制造及技术服务企业,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企业的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制造业高附加值配套服务,注重引进和服务好制造业企业总部以及研发、设计、销售等制造型服务企业。
提升商圈内涵,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我们的目标:
1.通过提升商圈能级、优化消费软环境等,将长宁打造为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进入上海的“消费首站”。到2020年,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7%以上。
2.2018-2020年,每年争取引进1-2家国际知名零售商。主动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新零售“试验田”和“竞技场”,形成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这样做:
加快虹桥天都等整体调整,优化高岛屋百货、虹桥友谊商城和汇金百货虹桥店等业态和品牌结构。加快建设尚嘉中心到虹桥南丰城的地下通道,进一步形成连通商圈九大商业载体的地下勾连网络。完善虹桥商圈外、商圈内和商场三级车行、人行交通导视系统,增强商圈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引导客流汇集。优化提升中山公园商圈,重点聚焦“东三角”米域·breathing项目、原巴黎春天中山公园店和上海小马路调整升级,引进创新互动的业态和品牌。推动长宁来福士广场到轨交中山公园站的地下通道和二层连廊建设。筹备中山公园一号门地下空间开发,与长宁路南实现地下勾连。推进临空宜家购物中心、新华融侨、古北soho等重点商业项目。
促进消费与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等跨界融合,进一步完善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购物节、旅游节“三节合一”的办节模式,持续放大上海扬子江德国啤酒节、长宁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动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实现购物消费与各类服务消费相互促进。
对接中国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探索进口商品全年展示交易,打造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做强高岛屋百货“日本馆”、上海世贸商城国际贸易常年展示交易中心和吉盛伟邦虹桥进口家俬馆等国别馆、专业馆,引进高端运营商和专业运营人才,凸显虹桥国际高端品牌集聚的定位。
支持延安西路1262号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改造,打造成融办公、经营、活动、酒店、购物为一体,汇集科技、文化、时尚、创意、媒体等优质企业的集聚地。实现新虹桥中心花园全天候开放,围绕文化功能的植入进行深度改造,拓展空间和载体,引进啤酒节、音乐节、花卉节等文化时尚活动。加快文化大厦建设,打造为时尚活动中心和艺术品交易中心。
新虹桥中心花园
发挥东华大学、纺织集团、星空华文传媒的行业引领优势,举办时尚上海活动(环东华时尚周)、上海创博会、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等时尚创意品牌活动,推动上海时装周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全球时尚活力指数发布、中华杯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等在长宁落地。支持上海影城进行整体改扩建,发挥影城周边幸福里、映巷行、法华525等文创园区在创意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方面的基础,重点发展独立制片人、影视后期制作、电影节展映等专业服务领域,并形成资源和产业集聚。
树立区域名片,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我们的目标:
1.到2020年,时尚创意产业税收保持两位数增长;累计引进国际、国内设计大师工作室和名家工作室20个左右。
2.加快建设虹桥舞蹈演艺集聚区和长宁音乐艺术圈,“虹桥舞蹈”、“长宁音乐”等区域文化名片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2018-2020年,每年举办2-4个有影响力的演艺赛事活动。
我们这样做:
发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三中心一基地一平台”功能,利用四所市级舞蹈艺术院团、学校——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戏舞蹈学院、上戏舞蹈学校集聚优势,打造国际专业舞蹈集聚高地。引进国内外知名舞蹈团体、舞蹈机构、舞蹈艺术大师落户长宁,探索体现海派文化特色的舞蹈驻场演出。推进舞蹈类活动的“雅俗共赏”,举办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国“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奖比赛、d现代舞展、中国街舞大赛等专业赛事,并融入更多长宁元素;实施舞蹈艺术普及计划,开展市民舞蹈大赛、曼舞长宁舞蹈季等,提升百姓舞蹈艺术欣赏水平。引进舞蹈影像图书馆、国际舞蹈交易大会。支持星空广场、锦辉可当代艺术中心等舞蹈艺术、电视节目、舞台剧演艺原创孵化平台和创制中心。
建设长宁音乐艺术圈。运用好区域内丰富的音乐资源,与上海广播电台、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爱乐乐团等专业音乐平台和演艺团队紧密合作,与“smg国家音乐产业园”和“全球音乐华语广播联盟”等一批重点项目深度合作,推动“上海广播节——中国声音大会”落地长宁。与阿基米德社交音乐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机制,联手打造长宁地标性的音乐艺术商圈、音乐艺术绿地、音乐艺术社区。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举办“长宁国际钢琴艺术节”。创办“长马音乐节”。办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上海世界音乐季,引进意大利翁布里亚爵士音乐节、波兰肖邦音乐节等,建立若干音乐大师工作室,加强国际音乐艺术交流。
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完善区、社区、居民区三级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文化+”产业化、社会化、数字化、区域化、国际化平台,扎实推进“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工程和“一街一品、一居一特”工程,打造二级文化名片、凝练三级文化特色、提升四级服务效能,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
弘扬红色文化。发掘保护建党历史资源。保护、修缮好《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加强红色文化革命教育。发挥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为小学、中学开展入团、入队、入党仪式提供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物图片、摄影展及“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传承革命精神。持续打造愚园路—江苏路红色旅游线路,通过微旅行、文化地图寻访等形式,串联红色纪念点和红色故事,让市民走近历史、感受文化。
发展海派文化。继续推进愚园路、新华路、武夷路等历史风貌街区保护和改造,加强人文历史展示,进一步深化名人旧居文化之旅、工业遗产及苏河老印象文化之旅、邬达克建筑在长宁文化之旅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内涵。围绕刘海粟美术馆和文化大厦,以艺术品创意展示交易为重点,打造“海派艺术街区”。协助推进程十发美术馆建设,推动朵云轩海派艺术中心落地。
传承江南文化。支持长宁沪剧发展壮大。开展沪剧“党员形象三部曲”《赵一曼》《青山吟》和《小巷总理》系列演出活动,创排大型沪剧《原野》、《董竹筠》。推动沪剧演出进校园、进社区,录制沪剧流派艺术影视制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完善具有长宁地域特点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开设3个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巩固江南丝竹、西郊农民画、龙凤刺绣等传承江南文化一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