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金山“世外桃源” 却缺少文化资源
2018-4-25 16:52:46发布80次查看
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风景秀丽,从市中心驱车过去,单程要近两个小时,对都市人来说这里像个世外桃源。
可村民的苦恼是,想看场好戏或演出,实在太难……
当地百姓对沪剧、滑稽戏等地方戏曲尤为热衷,都盼着市级院团能去演场大戏。
“我们村2700多人口,大概800多人是60岁以上的,占比将近三分之一。廊下生态园有个乡村大舞台,那天配送一场戏过来,我们村民就骑着三轮车带着他妈妈(八十多岁),问我今天有戏在哪里,非常喜欢!”——当地人说
但从市区到廊下镇,只有一条莲廊专线,到市区看一场演出回来,晚的话可能就没有公交车了……
到市区看戏太远,那到家门口的文化活动室玩玩呢?
看上去颜值也挺高,不过……
再比如新上的一排书,却面临少人问津的尴尬…
村民的文化需求,该如何得到满足?
今天,让我们跟随市文广局全面梳理和摸底一下居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现状吧!
市文广局局长于秀芬带队在调研中看到——
在廊下山塘村的综璞文化苑里,上百名学生正在跟随老师学习当地特色的画葫芦。村民们可以电话预约,在文化志愿者指导下,做布包、剪纸、做农民画,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一应俱全。而在对面的廊下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也有影视放映、书画室等活动空间。
除此之外那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市文广局说,这些还远远不够!通过仔细调研一看,发现问题还真不少...
山塘村党支部书记杨立平告诉于秀芬,廊下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阅览室里配送的书籍还是存在无法适应老百姓阅读习惯的问题。
“这书呢,比较厚,老人喜欢看图文并茂的,字太小,他看不过来。还有小朋友寒暑假来看书,但这边适合大人看的比较多一些。”——杨立平
对此,于秀芬表示,要以需求为导向。各个辖区的居民构成其实很不一样,有些是学区房,年轻父母、孩子比较多;有些是传统农村,大多是留守的老人;有些是老的工业区,有些是新兴的创客园区。人口结构的不同,必然就有需求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运营方、内容提供方、服务享受方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为居民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看书的问题容易解决,那想看演出怎么办呢?既然去市区太远,配送演出资源又还不够。那本地团队呢?
“因为创作者比较少,基础太差,我们往往是自娱自乐。内容资源往往是今年是这些,明年变化不多,老百姓总看就没了新鲜感。”——李晔红
当地的“土编导”们也表示无奈,希望能有更多的文化辅导员在编排上给他们指导。
“我觉得文化辅导员这块真的特别缺乏。尤其对我们搞基层文化自己编舞的人来说,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有时候跟着ipad学。去年我参加了上海“百强团队”的邀请赛,三天功夫我学习到了不少东西,特别羡慕你们。我代表我们最基层的土编导们,希望有这样学习的机会!”——“土编导”
于秀芬表示,我们也正在策划“文化领头雁”的提升工程,接下来要大力挖掘、培育、扶植这些热爱农村、根植农村的文化本土人才,提升他们自身的业务水平、管理水平,给他们更多学习提高、交流展示的机会。
除了文化资源,金山区干部还反映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集中度还不够高的问题。
金山区文广局局长陆引娟:党员学习、科学普及、普法教育、农技推广等往往兼而有之,资源上的整合要进一步加大,不要平台太多,更多纳入到统一平台去,不要工会也有妇联也有…但大家不知道路径。
金山区委书记赵卫星:我们现在市区镇村地五级,我觉得这个功能可能还要进一步明确,哪些是市里的事,哪些是区里的镇里的,现在来讲还是要做到资源整合,也就是要打通。村与村之间好的活动要打通,镇与镇打通,区与区打通,我们和长三角也可以打通,这样整个的文化活动就丰富了。
此外,文广局牵头联合多部门,明确了2018年要完成全市4500家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优化提升的工作目标。
“4500家”是全市行政居村数的80%,即今年全市80%的基层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要创建达标。
根据目前的推进情况,今年预计能够超额完成这一任务,目前已经申报今年要达标的点位有5085个,占全市总数的87%,其中浦东、徐汇、嘉定等区更是提出了全覆盖的目标。
这其中,有一些硬件上的标准。比如郊区村委活动室要求“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中心城区居委活动室要求“不少于100平方米”,但是已有的社区邻里中心、街区服务中心、睦邻文化点、文化课堂间等各种形式都可以,不再重复建设。
但其中更强调设施功能的发挥。重点发挥好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枢纽作用,将现有三级配送体系向四级延伸,比如要求各区要“向每个点配送文艺演出、各类讲座、艺术导赏、公益电影、体育健身、图书等项目类别不少于2项,向每个行政村每月配送1场以上电影、每年配送5场以上各类文艺演出”等。
同时,鼓励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居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上来,有条件的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可以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创新探索设施运营方式。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