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区工作核心是人,社区活动、团队建设都是居委会开展群众工作的支撑点。把握好居民的共同需求点,就能找到开启社区自治的钥匙,并以此为切入点,让自治工作人人参与,让社区充满活力。
社区活动如何引出更多“新面孔”
在楼道治理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有一个感触,那些堆在楼道里的东西,经过“敲门寻亲”找到主人后,主人们最常说的一句就是“哎呀!东西是我家的呀!现在不需要了,扔了不舍得,白送给人家,人家还不要”,于是,我们看到小孩子的童车、子女孝敬的洗脚盆、一叠叠捆好的旧书、过时的鞋子等等日常用品被嫌弃的堆放在公共楼道里,成了影响楼道消防安全的顽疾。
从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理念出发,如果能搭建一个平台,那么这些东西说不定就能找到需要它的新主人,对原主人来说,通过合理的方式处置掉闲置物,自己何乐而不为。对居委会来说,如果活动举办成功,将有效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度,而每次活动总是几张“老面孔”参加的尴尬问题也将迎刃而解,这是一件对居民、对居委,双方得益的事情。
真光七居委会一方面通过走访,发现居民区确实存在闲置物的调剂需求,另一方面,知名二手物品交易网站“百姓网”正与上海200 家社区开展线下推广活动,居委会抓住机会,引入社会资源为小区的发展添砖加瓦。
连续四届收获好评
2015 年10月,第一届跳蚤市场活动举办,“百姓网”为小区无偿提供互联网平台线上宣传、宣传品印刷、桌椅硬件、志愿人员等支持,居委会在这一活动上投入的工作量大大减轻。首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百姓网”的互联网宣传效应下,这场活动吸引了来自浦东、闵行、长宁多位居民跨区来参加设摊,增加了调剂品的种类,摊位数更是从20个增加到了34个,在活动举办的短短2小时内,社区300余位居民参加到活动当中。居民家中的闲置物,诸如:孩子的玩具、书本、童车、衣物、家用小电器、厨具等长久不用的日用品得到了调剂,找到了新主人,全年龄段居民都参与了进来,孩子们更是在家长的陪伴下,体验到了小小商人的成就感,体会到了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一些久不出户的居民,一些“新面孔”活跃在活动现场,让我们对这场试水活动充满再举办的信心,居民真的需要——这就是活动再次举办的原因。
活动以每年两届的速度,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从2015年第一届时,居民问:“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活动?我能来参加吗?”,到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结束时,居民更关心的问:“下一次是什么时候?每年能不能多举办几次?啊呀,我没有看到黑板通知,错过了。”这种盼望,是社区干部们一届届做下去的原因。
特色项目走向“公益集市”
今年的跳蚤市场活动得到了街道自治基金会的支持,虽然百姓网结束了线下活动,但这并没有让真光七党支部停下探索的脚步。挖资源,把好的社会组织放到自己的篮子里来,借势借力,真光七和“旧衣之家”合作,在原闲置物调剂的基础上,增加了“旧衣换新”、“旧书换花”等内容,广泛调动了共建单位参与活动,律师事务所、医院、药房、理发、家电维修等多家单位参加设摊,通过微信推广活动信息,一些公益组织更是主动报名共同参加活动,使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第四届跳蚤市场活动按照居民的需求逐步向“公益集市”方向发展。
如今,跳蚤市场活动已成为真光七小区的特色项目,有时居民也会打电话来询问何时再举办?通过这一活动平台,居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居民之间得到了沟通,一些年轻的“新面孔”主动的加入了活动,并改变了他们对居委会的原有印象。作为一个可持续的项目,通过社区党支部的引导,它将在社区建设、社区自治中发挥更大的凝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