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吃饭只能到食堂?
食堂做啥师生就吃啥?
食堂仅仅是用餐场所?
答案统统是“no”。
上海师范大学历时一年多、依托“互联网+餐饮”技术打造的目前沪上高校唯一一家“云餐厅”,因为破解了师生多样化需求和餐饮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受到师生们的广泛青睐。
17日中午,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园,大二女生郝同学和两个小伙伴结束上半天课程,走进女生宿舍区“绿水阁”边的全透明无人餐厅。她来到这家“云餐厅”旗舰店的取餐柜前,轻点自己微信公号里的取餐码,123扇柜门中的一扇自动打开。她欢欣掀起餐盒盖,只见网红龙虾饭的浇头上,虾仁满满、热气腾腾,芝士味香浓扑鼻……
曾经,食堂用餐高峰期大摆“长蛇阵”,固定菜式没啥“花样经”;外卖小哥不等人、不进楼,校门边的草皮上堆满快递饭盒是人们对校园餐饮的固有印象。
而今,中央食堂开起“云餐厅”,早七点到晚十点都外卖;师生随时随地在线下单,不排队还饱口福。
截至目前,包括网红龙虾饭在内,这个开放办餐的云餐厅已入驻必胜客、肯德基等20余家校内外优质品牌商户提供的380多种美食;同时,作为实体店完成功能转型和升级的食堂也迎来大批“回头客”。不仅如此,云餐厅线上服务平台通过网上订餐、扫描点餐、微信互动、大数据分析,了解师生餐食消费的情况,感知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而根据师生对餐饮口味、餐饮场所的需求及时进行菜品调整,提供个性化服务,基本实现师生想吃什么云餐厅就提供什么。
师生吃饭只能到食堂?
云餐厅的雏形出自教师休息室的“小福利”。原来,奉贤校区地处远郊,清早8点第一节课,老师们以往经常因为来校路上堵车,来不及吃早饭而饿着肚子上课。于是,学校后勤就接受早餐预订,将热餐送到教学楼箱柜内。
其实,学生们也有这样的庞大需求。仅在奉贤校区,就有1.8万在校生,分布在70余幢宿舍楼。每逢饭点,食堂爆棚,等不起也吃不好。加之高校生源日趋多元,外省市生源从原来不到10%增加到60%以上,食堂口味越发“众口难调”。于是,个性化的外卖借势上位,但良莠不齐的社会餐饮食品卫生,以及电动车横冲直撞带来的安全隐患令人生忧。
因需破题,校方联合信息化企业开发出每天15小时在线服务的“外卖官网”,让食堂不再是师生吃饭的唯一选择。当师生不便或不想去拥挤食堂,就在“我的云餐厅”公众号中点点菜单,并确定送餐点,10元至30元区间,外送与现吃同价。上师大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培卿表示:“手机点菜后菜烧好送到只要10分钟,有专门的配送公司人员来送餐”。9个取餐点28台餐柜,分布在两家旗舰店、两幢教学楼和男女宿舍生活区,从校园任意点起3分钟左右步行可达。校内配送员实现准点配餐,“早、午、晚”餐期全覆盖。
食堂做啥师生就吃啥?
“形式”变化背后,是“内容”生产之变。几乎每个食堂都是“我做啥、你吃啥”,但云餐厅不是。在老食堂“金桂苑”二层的云餐厅实体店,大屏幕上能看到九大类形形色色的菜品、甜品、饮品等。
多到难以选择吗?扫码关注公众号,最近推文已发布校园版的“米其林指南”。根据点击率统计,排名最高的十大餐品供选。其中第一,正是龙虾盖浇饭,其后则是超级至尊披萨、豚骨拉面、招牌猪颈肉蛋包饭、日式网红熔岩盖饭、经典意式肉酱面套餐、秘制骨汤火锅、厚牛舌盖饭……换季之时,还有“上新”餐品,包括夏威夷披萨、意大利烤肉卷、冰镇咸柠、芭乐天空+小份墨西哥鸡肉饼……当然,滚动着的还有被“末位淘汰”菜单,十几道少人问津的餐品每两周就会离开云餐厅。这样,每年250天在校时间,基本可以做到天天不重样。
除了美味,还有食安。上海师大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顾中忙表示,云餐厅建立严格废餐制度,超过90分钟不取就报废,过时无法开柜;同时,严格执行消杀保洁制度,以及安全温度控制制度,冷餐餐柜要达到4度以下、0度以上,加热餐柜温度达65至70度;另外,严格餐盒食品材料制度,采用5号pp塑料材质,环保可降解。
食堂仅仅是用餐场所?
上海师大副校长张峥嵘认为“传统食堂利用率,每天只有四五小时”,采用互联网化的中央厨房模式后,在三餐服务功能基础上,可以“解放食堂”,进一步赋予其学习、交流、休闲、活动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在第一个云餐厅线下体验店,中午时分就几乎满座。
原来,这里不仅仅有就餐区域,也有书吧茶吧,成为同学们读书自习、休娱交友的场所。而且从上午到晚上全时段开放,教师课后借助餐厅边吃边聊,增进师生沟通;大尺寸投影等提供集体看球机会,已办过十余场文化讲座等活动。最特别的是“共享厨房”,从厨艺大赛到生日派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窗老乡可以在此预订好食材,各自烹制拿手的家乡菜,一起包一顿饺子或馄饨……
“云餐厅也重视吸纳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社会实践,从线上到线下,从志愿工作到勤工助学……”顾中忙介绍,上月全市高校后勤工作会议在校举行,已有十余所高校与新平台接洽;本周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在沪主办展会,他也受邀主讲“科技后勤,智慧校园”新技术应用推广,邻省代表团十多校还要慕名进校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