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长江走向海洋 ——东海舰队某基地全面建设纪实
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乘长江舰自武汉顺流而下,首次视察人民海军舰艇部队,先后为长江、洛阳等5舰题写“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上海,作为明清时期江海门户,汇聚了一代代兵家的目光,遭受了一个个列强的践踏,留下了一处处侵略的疮痍。这里,曾回荡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飘散着淞沪抗战的弥漫硝烟,凝望着有海无防的百年屈辱。
新时代,高擎听党指挥的光辉火炬,沐浴军委主席的关怀厚爱,顺应改革强军的滚滚洪流,一支新型近岸防御作战力量——驻沪东海舰队某基地正式组建。踏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新征程,这支海上劲旅必将扬帆起航、勇立潮头,担当起强国强军的新时代重任,从开新走向图强,从胜利走向辉煌!
碧波万顷,海天辽阔。
浙东某海域,多型数艘舰艇排兵布阵,东海舰队某基地组建以来组织的最大规模实兵对抗演练鏖战正酣。随着4枚新型战雷被成功清除,演习取得圆满成功。
从步履蹒跚到稳步向前,从一盘散沙到攥指成拳,从白手起家到百业兴旺,该基地在改革强军浪潮中,以昂扬姿态跑好“第一棒”,以一流标准迈好“第一步”,以实干精神开好“第一局”,在高效履行新职能新使命中领跑强军,迈向从长江走向海洋的新征程。
他们是赓续血脉戮力前行的人民海军
院外,熙熙攘攘;院内,绿树成荫。漫步军营,一棵棵参天大树,犹如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静静诉说着这段近百年的历史。
回首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淞沪抗战失败后,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设置在了这里。那时,这几栋三层小楼,曾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伤痛。
1955年9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布命令,华东军区海军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陶勇中将出任司令员,机关位于虹口水电路。1969年10月14日,东海舰队机关迁往浙江宁波,在舰队机关原址,海军上海基地组建。
后来,这座浓荫中的小院子,又经历了数次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先后更名为某保障基地、某水警区。在这次军队改革中,作为全军新组建的84个军级单位之一,他们再次以全新面貌亮相上海,实现浴火重生的历史转折。
无论改革怎么改,称呼怎么变,基地赓续传承的红色基因没有变。还是那几栋三层的小楼,喷涌而出的,是换羽新生、蓬勃向上的力量。
该基地所属部队大多组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参加过封锁金门、解放一江山岛、崇武以东海战、“3·14”海战和长江口反水雷、抗美援朝布雷、抗美援越扫雷等战斗行动,创造了许多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光荣传统。
寻根,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新成立的党委机关,组建后干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来到位于上海兴业路的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寻找共产党人的初心。
当大家还沉浸在对历史的缅怀中时,基地党委又带着大家赴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参观国产大飞机c919生产线,了解国产大飞机曲折而又励志的研制过程,现场品读“大国工匠”们呕心沥血锻造“国之重器”背后的故事。
基地官兵感慨,历史的光辉由革命先辈们热血铸就,未来的华章要靠我们奋力谱写。
如今,这艘从东方明珠驶向大洋的巨舰,正顺着改革强军的潮流,稳步前进。
他们是能打仗打胜仗的东海劲旅
去年8月,组建不久的基地组织编制体制调整后的首场演习。10多艘舰艇组成编队,开赴长江口,围绕长江口航道反水雷作战,实布实扫新型智能化水雷。内行人都知道,扫除水雷是斗智斗勇的较量,智能化水雷的发展,更是对官兵的装备操作、组织指挥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改革调整中新组建单位,该基地首次演练就实兵实弹“闯雷区”,风险难度不小。他们何以有这样的底气?在大胆练兵的同时,是否有所担忧?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基地党委的回答简单干脆,再难再险也要练,必须从组建伊始就要立起聚焦实战、从难组训的鲜明导向。
翻看基地的练兵备战清单,记者着实感到震惊。作为新组建单位,成立不到半年,便主动承担起海军某新型移动式一体化指挥平台试点单位任务。全体机关干部放弃周末休息,加班加点熟悉台位、熟悉操作、熟悉指挥。不到一周,便初步具备指挥能力。在随后的连续2次重大任务中,指挥所人员精准操纵新装备,一条条指令快速抵达前线,高效指挥初见成效;
首次组织潜艇、航空兵等多兵种联合演练,圆满完成6枚新型战雷实布实扫任务;
新组建岸导作战单元,不到一个月便参与实射导弹命中目标,形成战斗力……
这一张张靓丽成绩单的背后,是党委机关始终牢记的一句恪言:无论机关怎么变,聚焦备战打仗的中心不能变。
随着调整改革的推进,从战术机关到战役机关的职能转化愈发迫切。他们坚持边组建、边布局、边准备,把完善本级作战指挥、战备值班体系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出来,先后组织参加战区战役集训,开展本级战备法规及首长机关共同基础集训,强化战役机关素养,保证了新老指挥体制的平稳过渡。接续指挥以来,他们先后组织战巡任务数批次,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他们是守纪律有担当的一流基地
建设世界一流的军队,呼唤一流的海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军,需要一流的基地作为支撑。
“能不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妥善处置各类复杂棘手情况、完成好上级赋予的使命任务,是对我们最直接的考验。”在深刻洞察形势后,基地党委把目光瞄准了党委机关:他们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基地建设水平。
作为军级机关,人少事多是常态,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要独当一面,任何一个口子弱了、任何一颗螺丝松了,基地的正常运转都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木桶效应”。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一套完整的以军级战役机关工作规范和使命任务为重点的能力训练方案出台。记者翻看训练内容,从共同基础训练到个人训练,从指挥所训练到首长机关演练,从首长机关考核到“三强”政治干部比武,6个方面的训练课题,被详细划分,每周一课、每月一考,人人须参训、科科必过关。
“基地机关的考试标准,不是以60分划分及格线,而是90才及格,而且都是电脑上机考试,最大限度避免了人为因素。”谈及进入军级机关工作的变化,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求高得多。
“个人素质的提升,更离不开制度的构建。”基地领导告诉笔者,除开正常的业务工作推进,各部门纷纷立足实际,分系统分领域制定了涉及党建、战备、管理、业务规范类制度措施53项,探索形成大项工作会商、工作督办、一事一总结等办事规则,确保从组建伊始就按新规新矩办事,真正把军级机关的工作标准立起来。
一个细节,往往就是一面作风的镜子。在采访的日子里,记者有幸看到:
电视电话会议,从会议显示屏上看去,横平竖直,军容严整,一看就是有精气神的部队;
周六的深夜,走进基地机关办公楼,每隔几个房间,总有明亮的灯光透射到窗外,一看就是能吃苦的部队;
营区道路上,三人成行,五人成方,两队相遇,领队间一个标准的军礼,一看就是纪律严明的部队。
他们是上海人民的忠诚卫士
我临东海情同深,爱我人民爱我军。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之一,人民海军注定与上海这座魅力城市有着不解的情缘,比山高,比海深。基地虽然经历多次改革,但是海军、东海舰队赋予他们的牵头驻沪海军双拥工作的职能始终未变。多年来,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朵朵双拥之花,在申城绽放,散发着历久弥坚的芬芳,沁润着军民的心田。
在佘山脚下,基地某防化营便驻扎于此。这支东海舰队唯一担负防化保障任务的专业防化部队、上海市唯一成建制专业防化部队、上海市反恐联动体系唯一反核化恐怖部队,始终秉持维护上海人民生命安全的理念,守护着这片繁华,参与了一次又一次重大反恐保障任务,用生命守护着这片繁华,被上海人民誉为“降魔先锋”。
距长江口以外40余海里,有一座孤悬海上、面积仅0.088平方公里的孤岛佘山岛。岛上无水、无电、无居民,一切生活用品均靠大陆补给,岛上自然环境恶劣,常年受风、雨、雾困扰,条件十分艰苦,这里有上海市唯一的领海基点,海军某佘山观通站官兵们便常年驻扎于此,被誉为“上海第一哨”。这样一座小岛,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如今,海岛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建起了蔬菜大棚,住进了阳光楼房,用上了3g网络,建起了来队家属楼……官兵们乐守海岛的信念更加坚定。
翻开海军与上海携手走过的岁月,一个个片段犹如昨夕。为了支援上海建设,驻沪海军自觉为地方建设大局让路:积极配合上海市完成滨江沿岸贯通工作,北外滩百年军港“扬子江码头”即将成为历史;2010年上海世博会,海军潜水员们带着如山重托,潜入黄浦江江底,像过筛子一样进行水下摸排,确保一方平安;水兵演出队的官兵们,从2005年开始,每逢重大节日自觉走进社区、广场、街道为驻地群众表演节目,共计70余场,服务群众10余万人次,12年来从未间断……
海军官兵也永远不会忘记,上海市双拥办举办的“军功章上的荣耀”看上海活动,让1000余海军官兵带着家属共享了这份特殊的尊荣;2012年至今,60余名随军家属通过重点安置收获了满意的工作岗位,200名官兵子女进入了理想的学校就读;在全面停止有偿服务的道路上,上海政府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让停偿工作顺利高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