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我为药品“塑形美体”——记市劳模王永振

2018-4-23 2:31:02发布72次查看
原标题:我为药品“塑形美体”
  据《劳动报》报道,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务工,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王永振提供了实现自我的另一种可能。进入上药信谊,还是劳务工的王永振在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要成为企业里最懂生产的人”。14年间这颗种子破土而出,从青涩嫩苗长成了葱葱树林。王永振名气越来越响,他依旧没有忘却初心。管生产、做攻关、带新人,王永振的生活异常充实与忙碌。在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中,王永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
  “手上功夫”独当一面
  从劳务工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王永振从没有气馁。当年在山东老家务农,再苦再累的农活都没能难倒他,反而练就了他坚韧和不服输的脾气。王永振暗自下定决心,要在药品生产行业里干点名堂出来。
  起初在信谊天平的生产车间里,王永振只是个小工,但他对各种仪器的操作和药品生产过程事事留心。渐渐地,车间里的活他都能上手。当车间里缺乏装盒机操作工,眼看着生产进度将大大落后时,王永振被车间主任临危授命,只用了一个小时,王永振就从机修师傅那里学到了装盒机的操作手法。机器越用越顺,与之前培养的操作工相比毫不逊色。那时候,王永振进厂刚满2个月。
  此后的王永振,在钻研技术上更不遗余力。从预处理到制粒、从压片到包衣直至包装,成了一位生产线上“全能”的技能高手。他学一样,钻一样,精一样,胶囊产品因为是双铝包装,工艺复杂且费时费料,原先的操作工一般两周完成1个批号,王永振改进操作之后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还节约了铝箔;粉雾剂产品剂量低至每粒0.2毫克,工艺精度要求近乎苛刻,他仔细摸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技巧,时至今日依旧保持着生产粉雾剂的质量纪录。
  彼时的王永振,手上“功夫”了得足以独当一面,但在固体制剂的专业知识上仍是个门外汉。王永振农村出身,对学习看得格外重,“这就好比种庄稼,你糊弄它,它反过来糊弄你”。于是每个周末,医药学校的教室里,无论风雨寒暑,都会出现他刻苦学习的身影。各类专业书籍和网站都成了他自主学习、汲取知识的来源。中级工资格考试需入职满5年,王永振一次通过,2010年又通过自学报考并取得高级工证书。2011年,他顺利通过笔试和操作测试,获得技师职称。7年时间,从刚进厂的劳务工到技师,王永振不断刷新着信谊天平员工成长的最快速度。
  过去的门外汉如今成了车间里的技术达人,王永振依旧谦逊憨厚,“不是我聪明,只是我认真而已”、“责任心胜过能力”、“学习技术是我一生的追求”。那一年,王永振成了企业的正式员工,还担任了生产部包装车间主任助理。同事看见的,依旧是那个终日忙碌在车间里的王永振。他手把手地带教新员工,不仅教设备操作还教维修技能,带领他们解决难点问题。
  “脑袋里的火花”越来越多
  2012年4月,公司成立了王永振班组。也是在那一年,信谊天平面临着企业整合,品种和产量显著增加,新版gmp认证三大难关。如何带好这个跨部门跨班组、正式工与劳务工相结合的特色班组,王永振体会到了团队领头人的压力。不仅当好领头雁,还要带好学习型创新型的雁式团队。王永振思虑再三,结合上药和信谊的企业文化,提出了“精益全能、稳质提效、聚沙成塔”的班组文化,带领班组,立足一线从岗位和身边事做起,为企业降本增效。  企业一个拳头产品过去采用包糖衣的工艺,物料浪费大,生产工时长。根据药典,公司决定用薄膜包衣,王永振和团队成员屡次尝试,薄膜液喷嘴的高度成了生产的关键———低了喷嘴重复喷涂包衣过厚,高了包衣过薄达不到抗酸试验要求。王永振和团队成员为喷嘴定制了标定高度的量尺,逐步积累数据,找到各种条件下喷嘴的最佳高度。成功了!王永振团队成功解决产品从糖衣片改为薄膜衣片的技术难点问题,当年为公司节约成本近6万元。
  同事们常说,王永振班组“脑子里的火花越来越多”,车间里低效率的环节,都是他们的改进对象。他们成功解决了几个重点产品制粒结块、裂片和崩解时间较长等难题;他们改装了4台包装设备,使十多个产品从手工包装实现了流水线自动包装,为公司产能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做出了显著成绩,设备维修费用明显降低;他们优化设备维修,有效降低了维修费用;他们优化产品工艺和生产流程,提高了公司重点产品产能,也提高了公司盈利能力;他们提高现场清场要求,提升了车间洁净区环境卫生的管理。仅在包装方面,王永振已完成了许多持续改进项目,已使十多个产品从手工包装实现了流水线自动包装,提高产能122%,累计为公司实现降本增效800多万元,有一个项目还获得了“上海市职工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奖”。
  立足岗位敢创新会创新的王永振班组逐渐脱颖而出,班组成立之后,2014年4月又提升为王永振创新工作室,2015年8月成为上海医药集团“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2017年成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王永振个人也先后获得“信谊之光”、“上药之星”、“2012-2013年度上海市优秀农民工”、“2010-201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车间里的发明家”正在成长
  王永振出名了,“全能型选手”、“创新达人”、“农民工典型”的名声不胫而走。不少私营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工资越开越高。王永振的心里没有丝毫涟漪,他说:“人要懂得感恩,是企业培养了我”。
  14年里,企业的生产任务始终是王永振最惦记的事。公司与国外企业合作要进行两个加工产品的验证,由于批量大,包衣周期长,工作时间要从早晨五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深夜两点。王永振主动接过任务,每天就在车间里过夜,眯上三四个小时,五点钟起来接着干,一干就是15天。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验证任务,外国公司的技术高管被感动了,对他直竖大拇指,妻子知道情况后却心疼地责怪他不要命了。按照公司gmp管理要求,凡连续停产五天,就必须对洁净区进行熏蒸消毒,消毒剂对人刺激性强,又是王永振主动请缨:“我是党员,我来做”。
  厂里的新老员工都认他。企业转型时期,职工情绪出现波动,王永振再一次出马,公司党委开展了“我和王永振交交心”的活动。在生产一线,王永振用他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感染大家。王永振对员工说:“我们干得是祛病救人的工作,不论情况如何变化,我们始终要坚持做良心药,高质量的药。”质朴的话语让种种小情绪消失无形,生产一如既往。
  由门外汉入行,王永振深知学习和传帮带的意义。工作至今王永振带教了十多位徒弟,工作室成员也一再扩大。目前,工作室有1人已经成为精益黑带,2人成为精益绿带,2人获得“上药信谊工匠”称号。1名成员在上药集团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并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团队成员师徒带教,19名员工都学会了第二岗位操作和技能等级提升。
  王永振还有一个梦想,“要当车间里的发明家”。2016年,王永振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设备和工艺创新优化,全年实现降本增效56万元。去年劳模创新工作室科研创新项目申报,他和工作室成员又一口气报了4个项目,“持续改进没有终点,我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生产不断推向极致。”追梦前行,王永振再出发。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