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上海献一计”建议征集活动启动 专家学者热议“再出发”话题
2018-4-20 7:36:00发布62次查看
“上海下一步如何再出发,集聚各方力量推动发展,这是一次很好的‘智慧众筹’。”在4月19日举行的“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为上海献一计”建议征集活动启动暨理论研讨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再出发”主题深入研讨交流。专家认为,上海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全方位、高水平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
打造过硬城市质量和信誉
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要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
同济大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新版本的全球城市有三个维度,“目前上海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城市”。诸大建透露了一组有关全球城市的排名数据:从金融和基础设施来看,上海排在前十名,处于第一梯队;从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来看,上海处在第二梯队,排位十名之后、二十名前;从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来看,上海落到第二十名至四十名区间,位于第三梯队。“纽约、东京、巴黎等全球城市,这三个维度是均衡发展的,2035年的上海要向均衡型的全球城市迈进。”
未来上海发展要注意哪些问题?“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发展,不应该是‘两张皮’。”在他看来,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仅是降低税收等成本,更重要的是打造过硬的城市质量和城市信誉,这样才能凝聚更多的资源和资本推动上海发展,“高校要充分融入上海发展中,大学出人才、企业出创新、政府提供包容环境,这样政府、企业和高校起到三足鼎立的作用”。
在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看来,改革开放再出发,不是简单的补短板,“上海要对标国际,纳入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在下一轮新型文明形态构建过程中思考如何实现新的引领”。上海要全方位布局,实现重点突破,才能承载构建新型文明形态的使命。
找准位置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放眼全球,哪些城市发展失败了,哪些城市成功了。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对上海很重要。”上海春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寒竹说,当前的全球化,产业链重新分布,动态发展,上海要抢占先机,在一些产业发展中做领头羊。他说,上海在生命科学、医药制造等方面拥有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上海更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企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说,硅谷是最具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一个重要原因是,硅谷诞生了苹果、谷歌、特斯拉等领袖企业,集聚了一批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他说,前一轮发展中,上海推动外资企业发展,外企研发投入占全市比重始终保持在50%以上,而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偏弱。但是,作为跨国公司在华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外资企业培养了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和技术研发人员,却很难孕育出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不大可能成为创新的领袖型企业。
杜德斌建议,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要着力培育创新“引擎”企业和企业家人才。“伟大的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发展来的,给小微企业更多的成长空间,给民营企业更多的政策。鼓励草根创新,包容草莽创新,民营企业能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加大开放力度提升服务贸易
“经常有人羡慕杭州深圳的互联网发展,但我去浙江、深圳等地调研,他们却很羡慕上海拥有完整而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干春晖表示。
“中国所有进口商品里,最多的不是石油、飞机和大豆,是芯片。”干春晖说,我国是智能终端消费大国,每年要花1万亿元人民币购买进口芯片。他认为,未来的上海制造应该是高度复杂制造、高度集成制造、进口替代制造和高关联度制造。“制造业的升级,一定要进行技术的突破,在关键材料上有所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集成度比较高,政府需要适当调整产业政策,引领这些产业抢占制高点。”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石良平说,近十余年,全球贸易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服务贸易比重不断上升,货物贸易比重下降。而中国正好相反,货物贸易比重上升,服务贸易仅占6%,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体制改革是滞后的,服务人才也缺乏。”他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聚焦这些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突破,上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度高,未来在服务业发展上应进一步“松绑”,加大开放力度,提升服务贸易的发展。
新时代上海的国际形象如何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国麟说,除了上海自身发展带来的形象,还可借助世界艺术大师的力量,向世界推广上海。可由基金会、高校等邀请全球顶尖的艺术家、作家等,来上海考察和生活,给大师们一段“上海经历”,为上海打造新时代的国际形象出谋划策。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