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既能传承历史建筑特有的文脉,又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资源?在江宁路街道的辖区内共有37处文物保护建筑、23处历史保护建筑、6个历史建筑遗址,很多年轻的居民即使生活在这里,也未必知道建筑背后的故事。
为了能让更多人成为历史资源的保护者,江宁路街道开发制作了“最爱人文江宁”线上平台。从5月18日起,在66处建筑前贴上一张醒目的“二维码”,通过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取历史建筑的图文信息。对于市民游客而言,通过“我的卡牌”和“回忆值排名”等互动功能,每一个到访者都能留下自己的足迹,并看到自己造访的地标数量。
79岁的张志尧家住新式里弄的恒德里,他从出生就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对这片区域很有感情。如今,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看看恒德里的聂耳故居,还会在大门口院墙的聂耳壁画雕像边合影留念,感受一下曾经写下《义勇军进行曲》的地方。每当遇到游客、学生,张志尧都会跟他们聊聊过去的历史。
“历史的传承不能就靠我们这些老人来讲,也需要有新的渠道,让年轻人多了解一些。”张志尧把自己家从小到大的老照片整理了出来,“街道在组织编写《记忆江宁》故事书,我也希望把这片区域曾经的模样,让更多居民知道,也能够流传下去。”
今天,江宁路街道举办了《记忆江宁》故事书首发活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最大程度将老街坊曾经经历、流传下来的往事记录下来,我们通过一个个充满温度的故事将这些老建筑贯穿起来,通过这些故事唤醒共同的社区记忆、提升社区的认同。”
为了记录最真实的历史建筑、最真挚的人文情怀,街道与18个居民区的老街坊开展50多次座谈、访谈,实地走访历史建筑200余次,共收入了98幅来自社区居民的手绘及摄影作品,涵盖了辖区32处老建筑、老街坊。6000本《记忆江宁》故事书将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和企业。
国棉四厂是江宁路街道里的一处消失的历史遗址,如今这块区域早已成了天河居民区。年轻的居民却根本不了解这段历史,下个月,江宁路街道将在66处历史建筑、遗址前,贴上醒目的二维码。市民游客,可以通过“扫一扫”的方式,通过语音、照片和手绘地图等方式,全面了解这些建筑的过去。
“老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王小姐在上海工作,租的房子就在天河居民区,对于街道的这一创新举措,她觉得很新鲜,“我经常能看到小区周围有不少游客,作为新上海人,我对这片地域的历史了解得非常少。这样数字化、无边界的形式,更能吸引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
江宁辖区内历史建筑资源丰富,既有许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也有许多红色的印记。江宁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厚重的历史人文就是江宁社区的“金字招牌”,希望通过用新的数字化、贴近市民的形式,增添社区的魅力。据了解,该街道还将“共治共享”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汇聚街道、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群众等各方力量共同建设江宁城区环境之美、历史人文之美、百姓生活之美、社区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