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40年高空摄影!吊车司机登上上海最高点,竟拍到了这样一组照片……

2018-4-20 5:37:02发布88次查看
  你是否看过这组照片?
这组名为《海上奇观—虹》的部分照片,曾获上海市摄影艺术展览银奖,广受好评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来拍摄点位于当时建设中的上海中心,从上往下,以普通人不曾见过的视角,俯瞰大上海;二来,照片并非出自专业摄影师,而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
魏根生,一位和名字一样朴实的建筑工地塔吊司机,从1975年开始工作到2014年,他同吊车打了40年的交道,在浦东陆家嘴天际线上见证了上海改革开放的新高度。如今已退休3年多,魏根生难忘的是每次站在云端,都能看到一幕幕不曾见过的“魔都”奇景。
他,肯花一年的工资买相机
1975年从部队复员后,魏根生进入上海建工机施集团当了吊车司机。“早前的吊车,还要猛踩脚刹车,现在都自动化了。”从最早操作履带式吊车,之后换成小吊车,慢慢开到大吊车,再从地面吊车开到高空塔吊,退休之前的魏根生不但拥有40年的吊车经验,还同时做了40年的高空摄影。
1988年浦西南码头的老房子拆迁,魏根生搬到了浦东。没过几年,浦东大开发开始,大桥隧道也建起来了。1996年,魏根生临时调去金茂大厦工地,那是他第一次在高空开吊车,现在的大多数建筑当时都还没有,看得到大片的稻田。但到了2006年,在建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时候,周围已经有很多高楼了。
“我是很执着的人,40年没换工种没换单位,爱上摄影一拍就拍了40年。”上世纪80年代,每月只有三四十元工资的他,肯花近一年的工资买来一台海鸥牌df型135单反相机。魏根生当时还自己做了一个放大机,等到天黑把灯关了,再用床单遮住门窗作为暗房,在家开着个红灯就开始洗印相片。
他不是专业摄影师,手持的入门级单反相机,远远不如其他摄影师的长枪短炮有腔调;他不懂ps技术,每一张照片都是原生态的展现。他所赖的,是得天独厚的工作优势和日复一日的坚持。透过镜头,他细心记录着上海城市高度的上升。
他,站在云端拍“魔都”
魏根生最早登上城市中心制高点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金茂大厦。1996年开高空塔吊之后,城市之巅令人赞叹的美景,促使他频频按动快门。
后来他还参与建造了我们熟知的上海高度——香港新世界大厦、百联世茂国际广场、环球金融中心、白玉兰广场等等,再到上海中心大厦,这些几乎都是在当时刷新了上海建筑高度的记录。“把浦西、浦东的新高度轮番体验了一遍,也算值了。”
自豪的背后是枯燥,魏根生跟别人介绍自己干了几十年的工作,言语往往都很简短:清晨6点开始,傍晚6点结束,工作的12小时里,吃喝拉撒都得在小小的驾驶室里完成;几百米的高空,手机没信号,塔吊与塔吊间,塔吊与地面间,只能通过对讲机沟通。
魏根生退休前最后一个工地,是总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他的工作地点在大楼顶上的塔吊里。魏根生每天坐两台电梯,再爬扶梯,进入500多米高、只有 1.8平方米大小的塔吊机驾驶室。
这个空间,基本上没有太多梦想的可能,但魏根生不一样,老司机的手上,还有一个单反。
除了一开始记录遇到的美景,魏根生逐渐找到了发挥创意的地方:“摆拍”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原来,他故意将吊钩和钢绳与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连成直线,仿佛像钓鱼一样把他们吊起来。
“每一年,我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驾驶室里度过,吸的可是pm2.5最少的空气。”语气里,满满的自豪。这位老司机发现,塔吊平台可以是工作平台,也是摄影平台,记录别样的高空之美。不过,魏根生还是强调,拍照片当然要给工作让路,绝对不能影响操作吊车。
“技术其次,重要的是敬业,和对摄影的贡献。”正如魏根生自己心中认为的好摄影师标准,他做到了。早在航拍流行之前,塔吊司机魏根生就已经在云层上空拍下了崛起的上海,在那1.8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是魏师傅40年的云端生涯,也见证了上海这座神奇城市在改革开放40年浪潮中的翻天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