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位于闵行出口加工区的上海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出首张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也是加工区取得一般纳税人试点资格之后,全市开出的首张发票,拉开了加工区内企业降本增效的序幕。
在今年2月,作为全国第二批取得试点资格的17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闵行出口加工区是全市唯一试点单位。经过1个多月的指导,上海晶澳作为首家“试水”企业,承接15兆瓦内销订单,货值3700万元,开票约629万元。
赋予区内企业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就是将企业纳入到国内增值税环节,与国内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交易,在扩大产品销售的同时,利用增值税的特点,将原本列入企业无法抵扣但必须列入成本的物流、劳务、金融等项目下的进项税进行抵扣等,以降低企业成本和税负成本。
没有加入试点之前,国内供应商销售给上海晶澳的原材料属于出口,不能足额退税。“原材料退税率大部分在9%-13%之间,与区外同类企业出口成品退税率17%相比要差4%,一年大概要多支出约2600万元,是一笔较大的成本。”上海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杰坦言。
确实,对于上海晶澳这样国内采购量为100%的企业来说,无法足额退税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此次加入一般纳税人试点资格之后,在足额退税2600万元的同时,企业每年还可以享受增值税抵扣580万元,新能源补贴90万元。
一系列的效应不仅让企业减负增效,还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前原料及周边配套主要靠进口,现在转向国产,成品市场由纯出口转变为内外销并行发展的局面,推动国内终端市场发展,两头在外的局面顺利被打破。
上海晶澳之前的发展瓶颈,无疑是上海闵行出口加工区内企业的一个缩影,这也是加工区自2003年开园以来对企业吸引力不够的原因之一。获得一般纳税人试点资格后,上述问题都迎刃而解。目前,那图兹家具(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双燕化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在进行准备工作,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而政策的实行对于地区经济也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上海晶澳预计今年税收达到2亿元,是去年3000万元的6倍。为企业“减负”后,参与试点的企业都在积极扩大投资,预计加工区在2年内能达到前15年的税收收入。
“试点改革的示范作用为新一轮招商引资带来动力,加工区将继续做好服务工作,引进更多优质企业,让政策效应不断复制推广。”市工业综合开发区相关领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