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制造”需要“大国工匠”,上海“四个品牌”建设需要“上海工匠”。黄浦打造标杆、实现前列,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需要”黄浦工匠“。技能人才增收工作是黄浦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有效举措之一,也是技能人才实现更高质量生活的有力保证。
国家发改委到老凤祥调研技能人才激励计划试点工作
国家发改委到中华职校调
黄浦开展试点工作情况
通过试点,探索符合黄浦中心城区特点的技能人才增收激励新路径:打造以技能服务人才为基础,以优化薪酬制度为依托,以打通激励机制堵点为重点,以创新服务为拓展的黄浦技能人才增收模式。
区发改委和人社局到豫园商城调研技能人才工作
建立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薪酬收入增长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传统技艺大师工作室”,发挥首席技师带头作用,研究建立资深产业技师导师带徒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激励制度。
完善多方协同扶持的技能人才发展格局,确立企业在促进技能人才增收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制定分层分类的财政资金支持技能人才培养办法,为企业提供培训经费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资金支持。建立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能服务平台,鼓励、培育、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技能劳动者成长发展培养体系建设。
创新技能人才服务扶持模式,实行学历教育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在区内职业院校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人才引进、就学、医疗、居住等各类技能人才公共服务政策。
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增收评估体系,对财政投入的所有技能人才服务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奖优退差;定期开展针对技能人才总量、结构、行业分布等情况的调研,探索开发“一站式技能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统一提供人才培训、引进、评价、使用和激励等环节信息采集、查询、发布、申报等功能。
创新技能人才引进评价选拔方式,推广“以赛代评”技能人才选拔模式,以上海成功申办第46届国际技能大赛为契机,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国家、市级技能竞赛和世界技能大赛,设立专项技能竞赛奖励补贴,对各类获奖者给予奖励。
区发改委(统计局)、人社局等多部门到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调研
典型企业的实践经验
百年老字号——老凤祥
“资深技师导师带徒”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老凤祥,上海本土老字号珠宝首饰企业,具有160年悠久历史,结合自身独具特色的“资深技师导师带徒”培养思路,努力探索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开展首席评聘工作,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创建了“首席设计师、首席技师、首席制作工”的评聘机制,对评聘出来三类高技能人才共计66名技术骨干实行了新的分配激励方案,职工薪酬与其技能、工作实绩直接挂钩,收入增长显著。
二是实施“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制度,让人才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实施以技术、管理要素参与企业分配的改革,130名技术人员及经营管理骨干按照技术能级、贡献与责任持有公司8万到100万不等的股份,使这些公司的关键人才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同担”,让人才在创造业绩中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
三是建立“名师育高徒”制度,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在开展“学劳模、名师育高徒”活动中,老凤祥建立了“名师育高徒”的技术带教制度,通过签订育徒合约,制定带教计划和目标考核,实行带教津贴,从机制上保证名师育出高徒。目前已组建起拥有15位高技能专家的固定师资库,其中1位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位是上海工艺美术大师,7位高级技师。
技能大师沈国兴
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高级技师)沈国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带头建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黄浦区现有的三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以名师带徒为载体,经过企业经营者推荐,挑选青年生产能手由大师带教,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努力使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人数上、技能上更上一个台阶,目前有70%的学徒通过带教活动技能水平上了更高一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