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竞竞)一场社区内举办的亲子运功会,让年轻家庭走出家门,融入街坊邻里;在居民楼公共空间,新建“袖珍农场”,用绿色装点社区;利用楼组活动经费,定期为社区老人制作豆浆……近日,曹家渡街道推出65项“睦邻微公益”项目,充分汇聚了14个居民区“看得见摸得着”的需求,虽然事情不大,却很贴心。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睦邻微公益”项目在设置上,深入结合全区开展的“大调研、大走访”工作,以需求为导向,充分汇集民意,加入了不少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我们积极探索社区微自治模式,逐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旨在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微公益”助推美丽家园建设
近年来,“睦邻微公益”项目已成街道的明星项目——通过推进居民区党建区域化为抓手,提高居民区党组织整合、统筹、协调区域党建资源的能力,使社会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
街道方面表示,今年在深入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睦邻”品牌,通过“征询—立项—认领—实施—监督—评议”流程,确定了包括公益风尚、人文活动、精神慰藉、惠民实事、关爱帮扶、社区教育、绿色环保、社区融入等八个方面65项“睦邻微公益”项目,积极引导团队、睦邻点、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居委会下属专委会、楼组及个人等自主认领。
其中不少项目颇具特色:比如,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工作,在辖区内多个居民区推进“袖珍农场”项目,对社区内相关设施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居民利用社区内闲置空间,种植绿色蔬菜、
各色花卉,社区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共同认领种植,营造生态、健康、互动、友好的社区生活。玉兰村居民区的新上海团队联合会,将组织来沪人员开展义卖,用义卖所得慰问社区困难人员,促进来沪人员融入社区,举办厨艺大比拼、来沪人员亲子互动、沪语学习比赛等活动。叶庆居民区将成立业委会工作室,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及业委会工作联谊沙龙平台,与各居民区业委会进行经验交流,促进日常运作规范化。同时,以人大代表、专业律师、业委会和物业老法师等有公信力的人物为主要组成人员,成立业委会工作顾问团,开展业委会工作咨询交流会等,共同破解物业管理难题……
百个案例见证社工成长
社区自治项目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批有能力的社工和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作为依托。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起,街道方面就尝试探索“三社联动”培养基层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服务,在专业知识和理念传播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街道通过指导社工选定社会工作专业方式服务社区项目的实践课题,并制定可行性的实践方案,帮助社工将理论知识更灵活地运用于居民区工作实务,让实务操作技巧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验并呈现出来。
去年,街道进一步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创投大赛,将社区热点难点问题,申报成特色项目,并配以专业社工督导给予项目运作上的支持。“以前做‘人的工作’,靠着经验和阅历摸索,现在掌握了情绪管理、心理危机甄别等系统知识,一下子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长春居民区的一名社工说道。
前不久,街道还推出《曹家渡社区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将近年来100个课题实践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包括个案、小组、社区和项目,内容涵盖社区儿童青少年社工工作、社区老人社会工作等八个方面。
在实践课题、创投大赛等“实战演练”下,社工不再是持证上岗的“本本族”。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街道希望通过一线社区工作者的相互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和借鉴,进一步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完善社区社会工作机制,增强社区专业工作方法与群众工作方法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居民区和群众自治和服务水平。”